随着《实施方案》的颁布,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在改革浪潮中迎来了质量提升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角色定位模糊、发展的两极分化以及自身专业局限等挑战。
(一)改革背景下综合性大学迎来的机遇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拥有一流的办学水平、优质的师资、先进的设备、优良的文化氛围,在教师教育大学化的今天,其有责任和义务参与教师教育。”《实施方案》的颁布能够提高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质量:
就培养目标而言,《实施方案》能够有效地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育行业,让真正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后备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这是在该方案颁布背景下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层次所做出的更新。在培养卓越教师队伍这一目标的引领下,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应该不断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自身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
就培养课程而言,《实施方案》的颁布也对教师教育的课程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既要注重思想理论的培养,也要注重业务能力的训练,既要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储备,也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强化。教师教育课程在《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从而进一步提升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就评价方式而言,《实施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以往“一考定胜负”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即以一次考试就确定能否获取教师资格证书,不管是否接受过教师教育。采取以考核取代考试,以评促改的形式。考核强调的是全方位的、持续的、长期的评价,是对教师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进行的综合性评价,既强调理论知识的领会,又要求实践技能的掌握。通过全面的评价体系不断促进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改革背景下综合性大学面临的挑战
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能为综合性大学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综合性大学也面临着改革带来的角色定位模糊、发展的两极分化以及自身专业局限等挑战。
1.角色定位模糊
众所周知,师范院校是师资培养的主力军。而综合性大学开办教育学科、展开教师教育是在历史上高校发展的分分合合之中所保留下来为完善学科体系的附属品。鉴于综合性大学发展教师教育的尴尬性境地,近年来不断有学校裁撤教育学院和教育学科,同时也有一批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在不断创立属于学校本身的教育学院来开展教师教育,尤其是在《实施方案》公布以后,众多学校开始着手筹备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综合性大学在教师教育发展中的角色定位随着免试认定教师资格对教育类研究生的开放变得更为扑朔迷离。一方面,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对于实践技能的培训还存在短板,不能很好地培养未来教师的实践素养与能力;另一方面,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本应该依托自身学术氛围浓厚的特点不断深化教师教育相关理论,但随着免试认定教师资格对教育类研究生的开放将会导致综合性大学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平衡更为困难,易导致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逐渐模糊了其角色定位,要么毫无特色可言,和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千篇一律,要么依旧扎根于理论学习中,培养的是“只会学不会教”的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