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的记录者约翰·拉贝先生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分部的负责人,是德国纳粹党成员。可以说,他是一个中立的第三方。他在《拉贝日记》中记录了1937-1938年期间日军在南京期间的大屠杀暴行,还保留了80多张珍贵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客观地证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性。在这本日记的前言中,拉贝先生指出,它不是消遣性读物,而是以日记形式记载的真实情况的报告。“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这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的严重罪行的有力证词。”因此,《拉贝日记》不仅仅是拉贝先生的私人日记,还是南京大屠杀的证词、证据,表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是不容否认的。在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情况下,《拉贝日记》以拉贝先生亲眼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立场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烧、杀、淫、掠暴行,具有独特的重要史料价值。《拉贝日记》详细记载了拉贝与十几位来自美国、英国、丹麦、德国的国际友好人士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经历。南京安全区的目的是为战争中的平民百姓提供保护。拉贝先生曾辗转给希特勒和克里伯尔发电报,想通过他们劝说日本政府同意建立一个中立区,以保护平民。安全区又称为难民区,全部面积不到四平方公里,却保护了约25万难民。《拉贝日记》还附有拉贝与安全区成员所写的日本士兵在南京安全区的暴行记录、致各国大使馆的信件等。“《拉贝日记》是历史真相的客观记录。” 由于交通、信息、视野的限制,《拉贝日记》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拉贝先生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录大多都是在安全区内。但是,总体来说,《拉贝日记》具有不可取代的史料价值。
2009年,《拉贝日记》被佛罗瑞·加仑伯格导演改编为同名电影。电影《拉贝日记》以彩色为主,辅以一些黑白的史料片手法,主要讲述了拉贝先生在日军轰炸南京时打开公司的大门、提供避难场所,成立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为安全区的难民与日方周旋等事件。拉贝先生虽然加入了纳粹党,但是,他纳粹党的身份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跟随者、屠杀者。相反,这一身份成为他保护中国人的武器。在电影《拉贝日记》中,拉贝先生佩戴纳粹标志、用纳粹党的旗帜去保护日军飞机轰炸下的中国难民,让他们都躲藏在旗帜下面,利用他的德国纳粹党员身份去跟日军上层领导、日本天皇裕仁的叔叔朝香鸠彦谈判。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家里的存款拿出来,捐助给安全区。拉贝先生本来可以离开战乱中的中国,回德国去,但是他选择留在南京,并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救助大约25万中国难民。拉贝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超越自己的政党、民族、国家,以人道主义的立场、人性中的温暖和爱去帮助那些异族异国的难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