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伟大的精神来源于伟大的实践。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历史开始的地方,就是思想启程的地方,思想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对历史过程前后一致的反映”。三线精神归根到底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三线建设的伟大实践。20世纪60年代,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为基础的“三线建设”。所谓“三线”是依据战争时期容易遭受攻击的程度,将我国领土划分为三个区域,即沿海和边疆地区为“一线”,内陆腹地为“三线”,介于两者中间的为“二线”。三线建设的具体区域范围包括中西部的13个省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这场如火如荼的三线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三线地区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建设历史画卷,不仅改变了东西部不平衡的工业布局,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的快速发展,而且直接孕育了三线精神。
(一)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艰苦创业精神
在三线建设初期,国家按照“靠山,分散,进洞”方针选择三线企业落户地址,三线建设项目大都建立在信息封闭、交通落后、经济不发达的的穷乡僻壤地区,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天当罗帐地当床、雨水就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就是三线建设者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三线建设者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充分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艰苦创业精神,克服了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用辛勤的汗水和实干的精神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伟大的成绩。从1964年至1980年,三线建设者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建设了1100多个项目,建立了包括电子、兵器、船舶、航空、航天、核能在内的现代国防工业体系,极大地发展了我国国防现代工业,改善了我国国防工业布局。 四川作为三线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区域,国家投资比例较大。据统计,“除1964年国家对四川省三线建设投入7.44亿元外,1965-1980年国家累计向四川省三线建设投资达414.03亿元,分别占全国三线建设总投资2052.68亿元、全国同期基本建设总投资5261.76亿元的20.17%和7.87%。”在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作用下,四川在三线建设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以能源交通、国防工业等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在我国西部地区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奠定天府之国的现代化工业基础。
(二)顾全大局的政治担当孕育了无私奉献精神
无私奉献就是指多做奉献、少求回报,舍“小我”成就“大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体现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本质特征和精神境界。三线建设归根到底需要人才来建设,面对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且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数百万三线建设者顾全大局、挺身而出,舍小家顾大家,积极奔赴三线,用实际行动为年轻的新中国挑起了国家的民族脊梁。据统计,三线建设中的四川参与者共计1033.09万人,他们在自然环境最为恶劣、交通条件最不便利的荒凉贫困地方安营扎寨,默默支援三线地区建设,为国家建功立业。“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成为三线人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