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移动短视频社交媒体中的审美建构
 
更新日期:2022-08-03   来源:   浏览次数:9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加拿大原创媒体理论家麦克卢汉曾宣称,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如果说电影、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的到来,将人类的审美感知功能带至以视觉和听觉文化景观为主

 
 加拿大原创媒体理论家麦克卢汉曾宣称,“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如果说电影、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的到来,将人类的审美感知功能带至以视觉和听觉文化景观为主的视听时代,那么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智能终端的结合,则借助语音识别、指纹解锁、人脸识别等数字技术的出现,将人类的审美感知触角延伸至审美叙事碎片化、审美题材日常化以及审美主体狂欢化的新型审美交流空间。

1 深度模式的削平与审美叙事的碎片化走向

美国学者杰姆逊称曾提出,“现代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性的模式,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空间性的模式,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变使得时间的历史感被挤压到平面中,导致历史深度的消失。”后现代碎片化的文化景观与互联网技术的契合,进一步催生了新媒体时代的移动短视频平台,将大规模的时空占有日益压缩为时空微小而内容相对集中的信息碎片。就现有移动短视频的制作来看,多数社交媒体的叙事时长开始向不超过五分钟的拍摄录制时长转变,表现出与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明显不同的碎片化审美特征。比如抖音短视频的录制时长分为15秒和60秒两种,抖音火山版短视频的拍摄时长为15秒,微视、秒拍、小咖秀的拍摄时长均为60秒,今日头条则将4分钟限定为目前短视频最适合播放的时长。
此外,在传播媒介的尺寸上,不同于电影的宽荧幕和电视、电脑等媒介的大尺寸,移动短视频社交媒体自产生之日就依托于移动智能终端。手机或者平板电板屏幕的微小化特征,直接导致了移动短视频表现空间上的微小化占有。而短视频媒体平台所推荐的竖屏录制的拍摄习惯,也决定了短视频媒体只能容纳日常生活中有限的视听碎片。在这些以秒计时的短视频影像中,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文化景观,被快速滑过的信息流不断切割为碎片化和细微化的群体占有,“以精细、破碎和非连续性为呈现方式的生活之‘微’、文化之‘微’,取而代之成为当下文化风格改变的具体征象-‘小’而碎开始全面置换‘大’而‘全’”,碎片化的影像生产开始成为主流。正是在碎片化审美影像的生产中,人们多元化的审美感知就此被削平了意义深度。

2. 宏大叙事的瓦解与审美题材的日常化

在深度模式逐渐瓦解的时代,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新媒体的结合正试图表明,美学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对传统哲学美学的沉思和追问,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短视频用户所关注的审美对象,早已从十八世纪哲学美学研究的象牙塔中分离出来,走向精心装潢的大型百货商店或者电影院、酒吧、书店等美学气息浓郁的场所,并在此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日常生活影像的叙述。在移动短视频所建构的虚拟审美空间中,用户根本无须深度思考,他们只需对感兴趣的日常事件或他者与自我形象进行录制,然后将视频影像中的信息符号进行剪切、涂鸦、配乐等生活美化;或者对图像中的人物进行美颜、美妆、美体等身体美化,便会使原本不具有明显审美趣味的日常生活事件或场所,一旦被纳入短视频这类“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 的录制环节,便立刻笼罩于美学的光晕之下。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移动短视频社交媒体中的审美建构

下一篇: 移动短视频社交媒体中的审美建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