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国家仪式传播的效用分析
 
更新日期:2022-08-04   来源:   浏览次数:9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建党百年之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纽带由内而外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将党的光辉历程进行仪式化呈现,为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力

 
 建党百年之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纽带“由内而外”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将党的光辉历程进行仪式化呈现,为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力量。通过“仪式观”传播活动将社群或具有共同身份的人们召集起来,不断传达出具有国家主流话语含义的导向内容,通过影像内容的涵化,不断塑造群众共识,将个人的情感上升为对国家情怀的深深眷恋,最终建构出具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内涵。
1、场域营造:党建活动建构传播形态
詹姆斯•凯瑞对于传播仪式观有这样一种概述:“在当今丰富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传播中的‘仪式观’在时间上对社会进行了维系,人与社会之间通过开放、自由、社交、参与、团体充满信息往返和思想交锋的交谈,是一个核心而广泛的仪式,承担着建立伙伴、同志、共同体成员的交情并因此而凝聚社会的功能”。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党中央通过举办一系列党史学习教育、庆祝大会、文艺演出等社会团体性活动建构国家仪式,是凝聚民族情感,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展示平台,在激发社群集体怡悦的同时,延续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优势。其中参与党内仪式活动是民众深入到国家议程的仪式化体现,电影《柳青》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道德传统、国民意识、伟大信仰等民族精神进行仪式化表达,通过一系列精美的象征符号构建出华丽的仪式形态,将某种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认同的特定文化和某些权威秩序通过现有政治秩序和政治化表现手法进行延续与传播,使人们在传播的过程中从毫无关联的旁观者变成其中的参与者和互动者,建构更加具象化的传播内容。不仅映射了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而且将影像文化传播和国家仪式进行整合与输出,使普通民众的世俗生活变得更加有仪式感,从而进入到仪式的神圣典礼领域。通过其文化内容,加深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于党性光辉的深刻解读。
2、身份认同:群体参与实现情感连缀
在仪式观视域中,电影文化的传播通过其特有的构成元素和程式化的传播方式将具有“集体身份”的人们吸引到一起实现群体参与和情感联结,通过对具有独特价值意义的传播内容的共享和体验,最终完成了仪式参与活动。换言之,社会群体既是仪式的塑造者也是仪式的传承者,他们利用仪式内涵为群体需求提供现实表征最终形成集体共识。一方面,影像文化能够使观影群体的三观得到强化,观众在影像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与精神共鸣会与观众自身特定的价值观产生了情感认同,最终连缀为情感共鸣作用。
在参与影像文化的传播仪式中,个体通过共同的情感价值符号进行深层联结,还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念与客观现实社会中所呈现的文化景象进行重新的重组建构,最终达成情感价值认同。由此看来,影像文化的传播可以使观众获得情感共鸣,实现价值享受,所构建的宏观国家仪式下,个体基于社交互动层面的点赞、评论、分享等自愿参与环节延伸出了对国家和个人身份的认同与理解。
3、仪式感召:互动嵌入彰显主流意识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的核心机制是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仪式作为一种相互专注的情感和关注机制,它形成了一种瞬间共有的实在,因而会形成群体团结和群体成员身份的符号。”。《柳青》作为在特定时期上映的文化影片,通过跨媒介领域的联合互动,打破了传统信息发布的单向性,对党性文化和家国情怀进行了深刻解读,不断牵引增强受众的互动性和能动性,深刻阐释了人民大众对国家难以割舍的潜藏力量,通过对人物传记和历史故事的深刻剖析,致力于打造共识性文化内涵,其承载与映现的是家国形象的意识形态和认知观念,为观众传递了真实、典型的家国图景,当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会逐渐激活潜藏在民众内心深处的民族记忆和对现实生活的文化考量,唤醒自身对祖国的情感认同,建构个体自身对家国形象的认知图绘,最终加入到媒介传播和文化仪式中来。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国家仪式传播的效用分析

下一篇: 国家仪式传播的效用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