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多维研讨式教学模式在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核心问题
 
更新日期:2022-08-04   来源:   浏览次数:6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内容与形式问题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思政课的宏观认识相对统一,但从具体的内涵看,学者们的观点有所差异。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思政课视为实

 
 (一)内容与形式问题
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思政课的宏观认识相对统一,但从具体的内涵看,学者们的观点有所差异。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思政课视为实践性教学的一部分,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政课必须体现实践的特征,以实践为基础设计上层建筑。与之对应的课堂理论、教学方法也应当与这一特征相匹配,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应当与其他课程有所区别,在教学细节上做出差异化的改变,或是从教学模式出发,探究将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教学模式内化、外化的途径。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政课堂应当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与洞口,打破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刻板印象,由此延伸出对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教学形式的探究。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学者们愈加关注马克思主义思政课在锻炼学生思辨能力、探究能力方面的作用,多维研讨教学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新的思政教育环境中,多维研讨教学的开设场景逐渐扩展,大学生不仅能在思政课堂中进行研究讨论,还可在虚拟空间自由发表个人见解。随着研讨空间的扩展,多维研讨模式不断改进、优化,并为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作出更多贡献。
(二)课堂内外问题
马克思主义思政思政课教学是传统教学活动的延伸,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消化、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促进他们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学生认识和分析社会的能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然而,在提倡大思政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教育存在课堂内外相脱离的现象。
一方面,课内教育着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师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课外教育倾向于采用志愿服务等形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与思政课教学目标不符,且由于缺乏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经验,大多数学生在实践中表现不佳。部分教师在课上以讨论形式替代社会实践,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被剥夺。但从实际教学状况看,现有的教育资源并不足以支撑学生参与实践。在这一背景下,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研讨能力存在许多阻碍。正因如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关注多维研讨教学模式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了解多维研讨模式的正确使用方法,展现其实践性强的一面,为学生开辟广阔的讨论、探究空间,将部分具有实践性质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中,鼓励学生通过小范围的实践研究部分社会现象,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同时,展现多维研讨模式理论性强的一面,要求学生根据课上讲解的理论框架,围绕一定主题进行多角度的理论探究,避免由于对理论理解不深刻,片面地理解社会现象,价值观出现偏差。
(三)大班授课问题
教育资源与教育规模不匹配的现象在高校中依然存在,为缓和这一矛盾,高校普遍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教育。但大班授课的教育方式会引发许多问题:首先,大班授课环境下,教师难以做到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这是由于了解单个学生特征的时间成本较高。与此同时,许多教师尝试了解班级内不同学生的特征,但由于方法不当反而陷入低效教学的困境。其次,大班授课导致教学方式受限,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无法防范课堂纪律问题的出现,教师要整顿课堂纪律必须停下授课步伐,要坚持讲课便要无视大班授课过程中出现的纪律问题。不同教学矛盾冲突,课堂教学效率将受影响。多维研讨教学模式能解决大班授课导致的诸多问题,研讨的前提是学生能够找到与自己研究兴趣相同或类似的伙伴,或组成共同的研究小组,教师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或通过小组领导人了解该小组成员的不同特征,个性化教学的需求能得到满足。同时,学生小组内的成员相互监督与约束,教师不必担心课堂纪律问题,教学环境改善,教学效率在无形中得到保障。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多维研讨式教学模式在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核心问题

下一篇: 多维研讨式教学模式在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核心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