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动物城是一座呼唤自由与平等的城市,但群际偏见还是存在于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在现实世界中,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偏见。通过对表现形式的认识,文章有意探索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社会刻板印象、沟通理解缺失和历史遗留偏见是三大主要成因。
1社会刻板印象
根据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社会刻板印象(social stereotype)” 指“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这个词是“意识形态话语”的同义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路易斯·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定义为“显而易见的东西”。他说:“人们有时意识不到自己的想法偏差,往往认为它们就是事实,这就是意识形态。”一般来说,意识形态只支持特定的社会群体,因此不可避免地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例如,在这部电影中,狐狸尼克童年时被食草动物欺负的成长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群际认同意识形态话语下的一场“自我预言”式的悲剧。
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战胜偏见,成为了一名英雄警察,但她还是把悲剧归因于“食肉动物的残暴”,说“也许这是食肉动物天性所致”。她在影片中是抵制偏见的象征,却也在不自觉中对其他族群抱有偏见。看到这戏剧性的一幕,观众才惊觉,我们总以为自己在抵制那些“意识形态话语”,然而事实上,这些“意识形态话语”已经成为我们对世界的预先认知。
2沟通理解缺失
沟通理解是双方交往的前提。由于缺乏沟通理解,对他人持有偏见的人无法体验到受偏见者的实际情况,这是偏见产生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认知偏差产生于片面或错误的信息。由于我们的成长环境不同,如教育环境、文化环境、媒体环境等,我们所获得的某些信息不全面、不客观,容易引起偏见和歧视。例如,女孩被认为“数学不好”“不适合科学”,这并非事实。另一方面,偏见与人的傲慢无知有关。施加偏见者接受了一些片面的信息,却把它们看作是全部的事实,认为所有人和事都与他们想象中一样,拒绝关注现实情况。例如,对同性恋群体持有偏见的人,即使在后来被告知有关同性恋群体的科学信息,他们仍坚持认为同性恋是“病态”的。
在电影的开头,出现了一只名叫吉丁(Gideon Grey)的狐狸,他顽劣狡猾,欺负食草小动物。然而,在影片的结尾,吉丁变成了一只懂事的狐狸,帮助朱迪的父母,并为儿时的顽劣向朱迪道歉。其实,吉丁和尼克一样本性不坏,只是其他动物不了解狐狸的本性,把顽劣看作是“邪恶的基因”。如果其他食草动物能和狐狸有进一步的接触,他们最终会发现这两只狐狸都不错。
3历史遗留偏见
众所周知,“大熔炉”是对美国的隐喻。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特殊属性既表现为多元性,也表现为冲突性,群际偏见就是其中之一。考虑到历史长河中的群际不平等和受偏见者力量的薄弱,这一大熔炉确实对偏见问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历史上,白人对黑人持有偏见,建立了种族隔离制度,而这一制度的瓦解实际上也是黑人反抗历史偏见的结果。
影片中,兔子朱迪在和狐狸尼克一起经历风雨,分享喜怒后,仍然随身携带驱狐剂。这表明在“狐狸”是“邪恶”的同义词的气氛中,她虽能理解他,却仍因从小接收的偏见看法而不能完全信任他。这与一名白人警官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黑人青年有犯罪嫌疑,却还是掏出手枪的场景非常相似。同样,在影片中,为了远离食肉动物,食草母亲把自己的宝宝一把拉到怀里,一脸警惕,这也隐射了那些执意花重金在没有黑人居住的小区里买房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