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它通常指所发生的事情或所谈论的事情,发生在哪个范畴中,这类范畴包括地段、区域、环境、民族、国度等。不同的域有不同空间属性,对发生其中的事情及所谈论的事情形成不同的规定。正因为如此,当人们谈论任何事情时,都不是孤立地谈论这一事情本身,而是在谈论被域所规定的事物,域所规定的事物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事物本身就是域的事物。此处对域进行阐发,是因为当下道德教育不同程度地忽略着一个必然发生在域中的道德属性,即道德的行为性。汉初贾谊说:“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这段话,简要地阐发了由教而道,由教而政,由教由道而劝民,进而求得国家富足的治理效果。这里讲的就是以德教为本的,连贯着不同相关治理劝民领域的社会生活空间,这就是德教之域。当下大学行德教,常常忽略德教行为域,而是将之设立为道德知识的课程,使在空间中才能完成的德育教学,变为时间性的知识性教学,这是违背德育的域的空间性的。
道德的直接体现不是观念的,而是行为的。宋代大儒朱熹有云:“德者,得也,行到而有得于心者也。”这是说,德即行,所行者道,执行者身,即对于道的身体力行。他又说:“德行,得之于心而见于行事者也。”这是讲德之行并非简单的依言而行,而是由心而行,言不由心,则行而无德。后来,陈淳对朱熹德行的说法进一步阐发,分析为什么德须由心而行,就是因为德是见诸日常活动的东西。而且都是些切身之为,为成孝、尊师、诚友、敬业之类,这就每时每刻都要作出发于心的决断,并立即见之于行。这里并没有语言参与的机会,因此只能凭心而作。为此陈淳说:“如实能事亲,便是此心实得这孝。实能事兄,便是此心实得这悌。大概德之一字,是就人做工夫已到处论,乃是做工夫实有得于己了。”他说的“做工夫”,便是凭于心的德行。中国古代以伦理为本,伦理即人伦之道,也就是德行。这使得中国古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于道德的精要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因此他们对德行的说法,至今仍堪称道德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