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疫情背景下大学生规则意识面临的消极影响
 
更新日期:2022-08-05   来源:   浏览次数:9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规则意识,指个体了解规则、尊重规则,并将规则内化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它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意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规则意识,指个体了解规则、尊重规则,并将规则内化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它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意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规则意识的教育和养成也是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容忽视的是,疫情发生以来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直接受到了家庭、社会、高校、个人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家庭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2020年2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一名陕西安康大学生1月23日从武汉返回老家,1月28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但正是他“教科书式”防范,40个亲密接触者零感染。深究此案例不难发现,规则意识始终贯穿其中:坚持佩戴口罩、途中不吃不喝不交谈、返乡后主动报备自动隔离、劝说家人取消年夜饭……。其实不止是该名大学生,还有很多的青年学子疫情期间都主动担任起家中的“监督员”和“科普员”,劝说家中长辈重视疫情,出门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等等。但随着疫情常态化发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正在悄悄蔓延。于是,我们看到一些民办学校“抢跑”开学、越来越多的商场和超市放松了“戴口罩”要求、聚集场所也不再强调一米安全距离……直至南京禄口机场疫情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负面事例的网络裂变传播和周边环境的“耳濡目染”,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成人初显期”的青年学子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二)高校的规则意识教育存在现实困境
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规则意识教育通常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展开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要利用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法律规则意识。但是在课程教育的实践中,存在重形式轻效果、重理论轻实践、重宏观轻细节的倾向,规则意识培育在一定范围内被边缘化。当前高校迟到缺勤、违章电器、考场违纪等现象屡禁不止的很大原因即在于此。习总书记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冠疫情理应当成为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契机,“疫情”这本“活教材”中鲜活的事迹和典型案例均可以用作涵养规则意识的素材库。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由于备课时间仓促、教师重视不足、信息素养和资源获取意识欠缺等原因,难以让青年学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共鸣和情感共振。
(三)疫情特殊时刻下学生个人自律不够
由于高校的特殊性,2020年上半年大学生不得不从“面对面”学习模式转换为“屏对屏”听课模式,这使得很多青年学子出现明显的不适应和焦虑症状。正因此,许多同学向老师提出想尽快回归学校的迫切愿望。但出于疫情防控和学生健康的双重考虑,这一迫切愿望往往无法得以满足,于是感性与理性无法融合,规则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私自返校“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现如今各大高校均已复学,但其中规则意识短板现象也是层出不穷。复学之初,面对校门“控制性管理”要求,不少学生直接在网络空间表达不满,甚至于在线下采取各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想要突破校园防线,还有同学对每日体温上报漫不经心或者干脆不报。如今南京禄口机场疫情风险尚未见底,但仍有申请暑期留校的学生执意结伴出游。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疫情背景下大学生规则意识面临的消极影响

下一篇: 疫情背景下大学生规则意识面临的消极影响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