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给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新挑战。疫情之下,各类声音夹杂在一起,此时一旦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位,不良思想就容易乘虚而入,消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意志,影响大学生的爱国行为。因此,在后疫情时代思考如何推进和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极为迫切。
(一) 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
爱国是个体和民族对国家最深沉的情感,是从古延续至今的中华美德。爱国的方式多种多样,而理性爱国是一切爱国行为的前提,因此后疫情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以此为起点。
首先,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国家现状。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艰苦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当前还存在着不足,新冠疫情期间,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应对不及时,个别领导干部不作为无担当,出现防疫抗疫物品供应不足、调配不到位等情况,暴露出我国应急响应机制不够科学、公共卫生基础建设滞后等短板。理性爱国首先就是要理性认识国家基本现状,承认国家发展、改革和治理当中暂时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要引导青年大学生理性地认识到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遇到的问题和急需补齐的短板,清楚地看到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正在进一步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做的努力,在肯定过往成绩,认清当下不足的同时坚定未来更好的信心是做好理性爱国的第一步。
其次,引导大学生理性表达爱国情感。直面形形色色的非理性“爱国”言行,知晓其原因和负面影响,认识树立理性“爱国”情感,对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当下,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应用的发展,许多青年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介和自媒体平台来表达爱国主义情感,如通过网络点赞、跟帖、发声等参与一些热点问题的传播与讨论。青年大学生心智还不是很成熟、知识储备还不够完善、看待问题仍不够全面客观,感性大于理性,容易受网络舆情的煽动和诱导,使爱国行为偏离正确轨道。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网络上出现“澳籍跑步女”事件、“女子大闹重庆机场”事件、“许可馨”事件,事件的前因后果逐渐被网友扒出,网络舆论也逐渐被带偏,逐渐出现各类披着爱国外衣的语言暴力,给社会舆论导向和涉事个人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因此,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爱国并不是高举大旗,从众跟风喊口号,以偏概全地抨击他人,而是要学会思考,客观辩证地认识事件、看待问题,理性地表达爱国情感。
最后,引导大学生理性践行爱国行动。疫情出现后,网络各类谣言四起,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恶意煽动、抹黑,叫嚣所谓的“人权第一位”,网络舆论攻击的背后将矛头直指党和国家,企图无限放大防疫抗疫中的“黑点”,借疫情挑起舆情,煽动民众,制造不安与混乱。面对部分西方政客的言论和行为,出现了一些不理性爱国行为,如仇外、排外的狭隘情绪,大肆渲染国外对华人的歧视。以网络言论激发民愤,带动民众嘲讽国外疫情,攻击西方国家的抗疫行为,对我国支援西方国家的行为更是非议不断,甚至上升到对党执政能力的质疑和抨击,这些行为是狭隘的民族情感下扭曲的爱国行为。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朴素的爱国情感容被煽动,做出非理性的爱国行为。因此要在青年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基础上加以教育引导,用抗疫过程中涌现的先进爱国事迹来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培养自觉遵纪守法精神,学会用理性、平和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感,同时要以理性的爱国行为为指引,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引导青年大学生合法有序地开展爱国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