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作为区域模式的“六山六水”
 
更新日期:2022-08-05   来源:   浏览次数:8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对区域模式的再认识区域模式这个概念在摄影方面意指选定的对焦点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对被摄物体进行自动对焦,选定一个想要拍摄的区域。但同样也

 
 (一)对区域模式的再认识
区域模式这个概念在摄影方面意指选定的对焦点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对被摄物体进行自动对焦,选定一个想要拍摄的区域。但同样也可以与我们在学术上所说的区域模式进行对照,区域模式在学术界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概念,可以理解为研究者在进行所需研究的内容是会规划一个被确定的限定区域来进行,这种区域研究可以让研究者缩小研究的场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研究对象,就像相机中的区域模式能更好的聚焦到自己想拍摄的东西一样。区域模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我们应该进行思考的问题,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的面对未来,就像了解他人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一样。笔者认为,区域作为一个空间概念,是人们在生产知识的过程中因为某种需要而被构建出来的一种需要概念,很多概念的产生都是源于需要而被创造和使用。区域模式成为学术研究的一种传统和标志也是源于区域研究的需要而应运而生。
西南民族研究的“区域模式”具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它以跨越与联合的形式在进行西南这个区域的研究,作为开展西南研究的关键。西南地区是一个重要的通道和走廊,以前大量人口的迁徙在西南汇集,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走廊,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生,这对一些传统的认识形成了挑战,以前人们对某一地区传统的认识,都是通过分类好的来进行认识的,这样相互交错的民族关系形成了新的认识,对传统的以单一民族为单位的专题研究形成了挑战,像王铭铭、彭文斌、汤云等学者便向之前研究的范式进行了质疑,便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跨越与联合的研究在西南民族的研究中得到了实践。笔者认为区域性的研究与单一民族的综合研究这两种研究范式并不存在冲突,我们需要的是在整体观视角下去看待任何一个看似存在问题的问题,在整体中把握部分,在哲学思辨中看待矛盾。
何以成为模式?对于什么是模式,笔者首先想到的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对文化模式的阐释,文化模式指的是某一社会当中的文化特质,具有一定支配地位并成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行为的一种准则。我们可以通过文化模式来理解区域模式这一概念,区域模式作为西南民族研究的一种研究范式,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区域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也被广泛应用,社会学的社区研究也属于区域模式的范畴,当任何一种方法成为模式后,它将会成为某一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的一种话语或权威。当模式成为了模式,便会成为一种理所当然,人们将会遵循这一模式来作为指导自己生活或进行研究的某种准则。区域模式在西南民族研究中成为了像指导人们生活的一种准则,在区域模式的研究下,西南民族研究的典型已经取得许多区域研究的成果或者正在产生更多的典型。
(二)何为“六山六水”民族调查
关于六山六水,我初次得知“六山六水”这个概念是在看到过“20世纪贵州的三次民族调查及其意义与价值”这篇文章后,才开始对“六山六水”有了初步的认识。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围绕着山水而居,河流和山峰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图景,贵州的六山六水主要包括的是乌蒙山、云雾山、雷公山、月亮山、大小麻山、武陵山六山以及乌江、都柳江、清水江、南盘江和(氵舞)阳河这些区域。“六山六水”区域居住着贵州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少数民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该调查是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与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共同组织开展的民族综合调查,该调查的规模在当时整个中国来说都是很少见的,在地域空间上几乎涵盖了贵州省的各个民族地区,调查的内容十分庞杂,调查所得成果也是令人赞叹。无论是历史、经济、文化还是教育和人口等诸多方面都囊括在内,得出了一篇篇实际调查报告。“六山六水”民族调查无论是对贵州而言还是对西南而言抑或是对整个中国而言都具有非凡的现实价值与理论意义,作为上世纪贵州三次民族调查之一,虽然该调查处于三次调查的最后一次调查,但是其取得的成果却是最令人瞩目的,笔者认为,也许正是由于它是最后开展调查的,才能在前两次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得更加顺利。因为在调查前期由于经验的不足,可能会遇到各种瓶颈,在解决前期的问题时也是在为后来的调查铺路,所以“六山六水”的调查在一些方法和经验上会得到启发,加之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此调查作为上世纪贵州三次民族调查的末尾实现了完美的收官。从此成为西南民族研究区域模式的典型,次调查无论是在方法的运用上还是在调查中体现出的那种为学术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奋斗精神,都是值得当下的我们进行学习的。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作为区域模式的“六山六水”

下一篇: 作为区域模式的“六山六水”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