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脱贫地区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仍然较落后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在后脱贫时代,优质均衡发展仍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但现实中,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仍然存在以城镇学校为主、忽视农村学校的理念偏差,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仍然相对落后是造成现阶段发展陷入困境的现实基础。首先,大部分脱贫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高。脱贫地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和文化建设水平较低,应试化导向明显,教学资料不丰富、方法单一,信息化发展滞后,仍处于保障基本教学运行状态,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并严重影响后续教育结果的质量。并且班级间缺乏竞争机制,积极的同伴效应不足,学校未建立有针对性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具体的解决教育质量问题。其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由于我国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存在多年,城乡公共教育投资差异的常年积累,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质量仍存在差距。部分脱贫地区由于财政紧张、财政能力薄弱等导致农村学校无法获得足额办学经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难以满足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需求。最后,脱贫地区师资短板问题亟待解决。在师资力量方面,存在流动性大、水平低、老龄化等短板问题,年轻支教教师经验少且任教时间短,无法真正融入学校带动发展。综上,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不高,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素质教育,教育结果无法保障,家庭教育期望自然不高。
(二)脱贫地区弱势学生家庭资本水平不高
布迪厄提出家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概念,认为他们对子代教育获得具有重要影响,是研究教育期望与获得偏差的重要理论基础。首先,脱贫地区弱势家庭经济资本水平有限,无法提供教育高投入。由于该类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人员多负担重,子女作为家中的隐形劳动力,需要帮助完成家务和农业劳动。因此即使“两免一补”政策解决了上学基本费用,如果子女有更多学习需求,除了政策补贴以外,家庭也依然无法为孩子提供额外的教育投入,更不用提及教育高投入。其次,脱贫地区弱势家庭社会资本水平有限,教育能力不够。由于该类家庭多从事农业相关工作,职业地位相对较差,属于低社会阶层者,家庭社会关系网络单一,因此社会资本不高。虽然期望子女能考上大学,依靠教育脱贫,但是由于家庭外社会资本不高,迫于生计没有时间与精力投入,只能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家庭内社会资本不高,在督促子女学习、制订长期发展规划等方面有心无力,无法满足高教育期望的需求。最后,脱贫地区弱势家庭文化资本水平有限,教育观念落后。客观来讲,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只有那些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才更可能参加“家校合作”,才有能力为孩子提供教育时间、精力上的投入,教育期望才会较高。而脱贫地区农村家庭处于底层劣势地位,很难依靠教育实现社会阶层再生产,逐渐放弃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想法,从而有效维持了社会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