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精彩的网络世界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网络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要的是要把握网络空间思想政治话语的特征和规律,趋利避害,发挥网络空间对于优化思想政治话语的积极作用。
1.网络空间的开放性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建构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教育,教育者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来选择教育内容,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不平等。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动力,而且人的需要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网络的开放性把人们的视野扩展到了全球的范围,使得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各教育主客体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的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主体,传统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被瓦解,实现了资源与信息的共享,有利于整合各种信息,优化教育资源。同时,网络不仅拓展了话语传播的渠道,而且实现了传播的大众化,也增进了同质性群体内在的互动和交往关系,成为同质性群体交往活动的有效载体和基本场所。受教育者更加注重通过个体在与社会以及他人的比较中进行判断、选择和建构,张扬人的个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话语权,便于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2.网络空间的多样性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适切性
话语总是以文字、言语、行为等方式以及一定的条件和程序来规范人们的交往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并塑造人们的价值选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形式主要是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专题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受教育者传递一种同质化的教育内容,属于一种单向度、面对面、灌输式、静态式的教育方式,难以满足教育对象多样性、层次性的现实需求,往往会出现话语失灵的情况,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在网络时代,人们的话语随着网络技术的创新而不断发展。与之相适应,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融合文字、语言、图像、视频等多种符号资源于一体,实现了话语内容的差异化和话语交互方式的多样性,网站、博客、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传播形式不断丰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转变为点对点、点对多、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交互方式,更加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其信息接受的过程更加强调自身的需要、兴趣以及个人经验,更加符合话语对象尤其是青年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心理特征,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适切性。
3.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有助于保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适度张力
人的思想品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渐次发展的过程。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强调对受教育者社会价值的引导,往往强调宏观事物,教育目标的划一性强,而且更多地是采用“灌输式”的显性教育方式来进行,形式简单、严肃、僵硬。从个体的信息接受规律来看,个体的思想意识往往受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多渠道、多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条件,教育者可以将带强制性要求的目的巧妙地隐藏在受教育者平时必须进行的网络活动中,润思想政治教育于网络文化当中,淡化了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充分照顾到受教育者的内心需要,通过渗透将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的浸润和教化,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更好地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当然,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空间的辐射,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将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理论罗列于网上,而且更加强调适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及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发展,便于教育者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关注热点及现实需要,从而有针性地采取应对措施,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适度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