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双重作用,一是教师作为乡村中的一员,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发挥着直接作用;二是教师作为乡村教育中的关键要素,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发挥着振兴乡村的间接作用。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与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两大战略成为了乡村教师研究的两大背景。
(一)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的城乡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一个重大的命题,当前,“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对这一命题的时代回答。自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进这项工作。有关这项战略的标志性政策法规有: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后称《规划》);202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后称《意见》);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后称《振兴促进法》)等。
通过研读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政策法规,我们可以发现几点与乡村教师直接相关的内容:建设乡风文明;参与社会工作;提升德治水平。
1. 乡风文明建设 《规划》中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在“乡风文明的建设”中提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到2022年达到68%。2.人才振兴 《规划》第三十二章中提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其中提到“以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医生教师……等,通过各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3.基层治理 《规划》第八篇“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中指出“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振兴促进法》的总则第二条提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中“人才振兴”与“组织振兴”中的部分内容正是与乡村教师直接相关的部分。
总的来说,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法规的核心精神是高度一致的,与乡村教师直接相关的精神也是统一的,就是要塑造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的治理角色。具体来讲,要发挥乡村教师在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参与社会工作与提升基层德治水平等方面的作用。
(二)教育高质量发展
陈宝生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十四五时期,城乡教育差距亟待缩小。”可以看到,教育高质量发展无疑已成为了当下及未来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但作为薄弱环节的乡村教育,必然将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