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机遇,也是挑战。自从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深化。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世界上跨度最长、潜力最大和前途 最广的国际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涉及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还涉及我国的政治、文化等一系列相关领域的合作。语言人才作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先导人才,“一带一路”倡议对其呈现复杂的、多样的需求,这就要求外语高校人才培养的多元性。
目前,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在语种分布上仍然具有显著的不平衡性。“一带一路”沿线有相当一部分国家位于中西亚与中东欧地区,所使用的语言也并非世界通用语言。我国各大外语院校在语言布局上,对于通用语的教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而这些非通用语言仍处于发展阶段,部分语种还未开设专业进行语言教学,与之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也仍处在探索阶段。并且,目前我国语言教学资源,教材、师资、生源等,也多向英语、法语等通用语言倾斜,而其他语种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从而导致其教学起步晚、发展慢,更加剧了非通用语言在语言教学上的不平衡性。
这就导致我们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合作的时候,由于语言人才的缺乏,不得不使用通用语言作为中间语言。这样既降低了交流的效率,也无益于拉近两国人民的心理距离。因此,我国各外语院校面对“一带一路”战略对多语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有必要整合国内语言教学资源和多种语种资源,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家官方语言的语种教学,培养出能够有效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外语人才。
“一带一路”倡议注重实现“五通”。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人文基础,也是其他四通的基础。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有效的语言沟通可以帮助打破文化的屏障,实现民心相通。但是我国外语院校目前仍将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听、说、读、写、译作为语言教学的目标,鲜少关注语言教学对于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体系也难以跟上“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战略的要求。尤其是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文化“走出去”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因此语言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翻译,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语言这一文化传播的有效媒介来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阐发中国精神和展现中国风貌,帮助优秀的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当代的中国。这就要求外语教学转变教学目标,在做好语言能力教学的基础上,将关注点聚焦在外语人才的交际能力和传播能力的培养上,加大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