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心理疏导
 
更新日期:2022-08-22   来源:   浏览次数:11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心理疏导的内涵。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在文化建设中提出心理疏导的概念,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心理疏导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在“文化建设”中提出“心理疏导”的概念,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源自心理学概念,狭义的心理疏导是建立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专家,运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关技术和理论,以缓解或消除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促使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因此,心理疏导属于心理健康服务范畴。而在思想政治工作视域提出的 “心理疏导”,显然是广义的心理、观念或思想方法层面上的“疏通”和“引导”,这不仅仅是从心理咨询意义上讲的,更是从社会关系、思想方法意义上讲的,主要是指思想工作者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社会公众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预警、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心理疏导既是对医学、心理学领域的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概念的借鉴和运用,也是对医学、心理学意义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概念的超越和发展,这体现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开放性。高校心理疏导内涵和外显的基本方式是:谈心谈话法,让大学生思想不纠结;观念疏导,让大学生观念不落后;思维疏导,让大学生思维不紊乱;道德疏导,让大学生德行不困惑;信仰疏导,让大学生意志不脆弱;政治和理想疏导,让大学生意识形态不模糊有清晰生涯规划等。本质可以概括为:让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走心,进而提高其效能的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心理疏导通过综合运用思想交流、观念更新、心理咨询等疏导方法,消解大学生的思想之惑、情绪波动、心理之痛等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虽然以心理问题为切入点,但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以处理大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作为起点和切入点来处理其思想政治问题,心理疏导中虽然需要遵循心理咨询的一般原则,但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心理疏导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个切入点是控制理论。心理疏导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地是阐明问题解决矛盾,但整个疏导过程必须可感、可知、可控,它们之间紧密相连又互为支撑,特别是在当前高校育人大环境中,大学生深受互联网影响,各种思潮频繁冲击他们的心理空间,因此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更需要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并结合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控制科学技术和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心理疏导教育的优势作用。心理疏导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心理和思想原本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个体心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受其思想的决定,个体思想的产生、发展和转变又会受到其自身心理的影响、制约。
2.当前大学生心理疏导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心理疏导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特别是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大学生在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明显,传统的心理疏导方法成效有所降低,暴露出一些问题,亟需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首先, 心理学的原子化过程使得心理学丧失了面对整体性社会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心理疏导的内容主要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基本框架,使用的测量工具许多来自上个世纪西方国家研制的各种量表。由于国情和文化心理各异,使用西方国家量表显然不能全面准确地测评和反映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真实情况,需要在方法论上进行调整。其次, 虽然心理学与社会治理相关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但心理学的这些成果是碎片化的, 缺乏对社会治理本身的整体性研究。第三, 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个人特质和情境因素, 而社会心理服务所要面对的是更为宏观的社会层面, 这基本上是超越心理学的分析层次。因此,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构的策略必然是从个体到社会的研究视角和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整合。从上述的对比来看,心理疏导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虽然具有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的一致性和合理性,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但相比较起来,它是一种带有心理学理论偏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而存在着局限性。而社会心理服务方法是一种应新时代所需的方法,它包含了时代特征的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提供了诸多新的内涵,因此社会心理服务的方法更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从心理疏导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心理疏导

下一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心理疏导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