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阴”、“阳”的概念隐喻发展
 
更新日期:2022-08-23   来源:   浏览次数:12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概念隐喻理论由Lakoff和Johnson提出,最早出现在他们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他们指出,人类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本质上

 
 概念隐喻理论由Lakoff和Johnson提出,最早出现在他们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他们指出,人类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本质上具有隐喻性,隐喻是一种概念系统。概念隐喻是由始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借助具体的概念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始源域”“目的域”和“映射关系”构成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概念隐喻理论将语言表达与思维活动相结合,创造性地打破了传统的修辞观,因此隐喻被称为概念隐喻。根据他们的观点,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中医强调天、地、人三者相统一,以取象比类隐喻模式为手段,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对人体组织结构、病因病机等进行描述。阴阳从其本意“阳光照射的一面为‘阳’,背对太阳的一面为‘阴’”发展到中医的阴阳学说经历了三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阴阳本意投射到一些自然界的事物与关系之上(即自然域),第二条路径是阴阳本意投射到人体上(即人体域),第三条路径是自然域投射到人体域上。
从历史文献来看,在被用于人体域之前,阴阳的概念先投射到自然域中。西周末年,伯阳父用阴阳来解释地震,他认为地震的产生是由于阴阳两种势力的不均衡。“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春秋战国时期,先哲们意识到事物内部存在的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推动着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产生和变化,至此阴阳学说开始具备哲学的涵义。“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国语•越语》)。“阳”到极处会转化为“阴”,“阴”到极处会转化为“阳”,太阳有升落,月亮有圆缺,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阴阳学说既可指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比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等;也可指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比如寒与热、升与降、明与暗等。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阴”。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阴”、“阳”的概念隐喻发展

下一篇: “阴”、“阳”的概念隐喻发展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