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表征
 
更新日期:2022-08-23   来源:   浏览次数:12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新工科背景下,应辨证审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运行现状。新工科建设东风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累积了可靠经验;但是,基于跨领域、创新性、匹配度的

 
 新工科背景下,应辨证审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运行现状。新工科建设东风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累积了可靠经验;但是,基于跨领域、创新性、匹配度的适应性矛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革新阻力尚存。抓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化建构的“牛鼻子”,须立足新工科视角观测创新创业教育短板与痛点,精准定位其问题表征。
(一)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体系失候
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性进阶与加速化更迭缘于其较强的时代性、实践性、社会性。新工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出场亦是体现时代性、实践性、社会性的战略改革,是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如作为新工科2.0阶段的未来技术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探索颠覆式人才培养的里程碑行动,也是中国布局未来10-15年全球竞争的战略性支点。新工科的提出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可能、新空间、新思维,也倒逼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动力。不过,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看,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运行出现“滞后性”的现象和“过时论”的声音,这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体系失候之实客观存在。
自2017年我国启动新工科建设以来,引起越来越多高校的响应,新工科教育逐渐由愿景变为现实并初见成效。新工科的制度化机制化建设日益完善,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三部曲”起承转合、形成机制建设共识。相关文件和指导意见如《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相继问世,为新工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当中,广泛涉及学科改革机制、协同育人机制、教师发展机制、评价机制等。总体来说,新工科教育的机制建设目标可归结为:形成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在此前提下,由于匹配性和时效性的先在条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汲取新工科建设的养分与智慧,进而革新自身教育体系的适应性有所欠缺。由此,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教育的契合存在“时差”,表现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体系失候。换言之,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教育在育人目标与教育理念上具有内在相洽性,都指向高质量人才培育和跨界、共融、创新的教育理念。只不过,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先于新工科而存在,故而具有自身独立的运作机制,那么,当把新工科教育这一“后起之秀”纳入自身发展视野时,传统的机制体系必然面临解构的现实,所谓不破不立。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体系失候现象在所难免。
(二)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失灵
新工科建设不仅是对学科的整合优化,更是对课程体系的转型升级,由课程体系的“变”回应新工科教育的“新”。新工科建设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新要求,首先要将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需求对接,将产业与技术最新成果援引至课堂,实现专业与现实结合;同时,全面激发学生主动性,培养其设计能力、创新创业技能;此外,要扩展跨学科领域知识范畴,实现工程学科与人文社科、基础学科知识体系相融,打造跨学科知识网络体系。由此观之,新工科建设中的课程体系诉求指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学生为本理念、“全科知识”系统建构三个主要内容。反观现时的创新创业教育,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传统课程体系的滞后性和创新力不足,致使课程体系出现失灵现象。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表征

下一篇: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表征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