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小镇青年”一词是电影业界从大数据信息中提炼而出的。电影业界发现,近年来中小城市票房快速增长,该票房占比已从2012年的28.2%上升至2019年的41.2%,而且主流观影人群呈现低龄化趋势,因此他们提出了“小镇青年”概念。小镇青年的规模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商业的完善而日趋庞大,逐步成为了中国电影新兴消费力量的中流砥柱,而研究近十年中国电影中的小镇青年形象有助于确认这一艺术形象与指称对象之间的情感关联,从而得以一瞥近十年中国电影用户“画像”以及背后的社会面貌。
其次,“小镇青年”亟待电影业界的重视。小镇青年成为票房贡献主力的同时,商业电影却日趋城市化,艺术电影则日趋农村化,而小镇青年处在夹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尴尬地位,越来越缺乏话语权。相对而言,小镇青年这个群体的文化供给依然匮乏,他们不仅是电影票房的巨大增量,更是中国整个文化产业的增量,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可以辐射众多领域。
再次,贾樟柯曾指出,“这个时代并非所有人都能与时俱进,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研究近十年中国电影中的小镇青年形象有助于去记录那些将被“删除”的人,即那些即将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而过的小镇青年,我们需要有电影去记录书写他们体现出来的作为个体的生命力。
最后,从2013年开始,短视频时代的帷幕便逐渐拉开。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在全国掀起的浪潮,小镇青年不再仅仅满足于作为观众,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短视频的推动者和创作者。在这样的新时代下,小镇青年的形象日益复杂和多元,而研究近十年中国电影中的小镇青年形象则有助于捋清“小镇青年”这一被界定、被建构出来的“能指”在新时代所面临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