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电影与短视频中小镇青年形象的脱节
 
更新日期:2022-08-24   来源:   浏览次数:9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虽然在近十年中国电影中涌现出了很多的优秀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和栩栩如生的小镇青年形象,但仍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定的同质化和刻板印象之中。在抖音、

 
虽然在近十年中国电影中涌现出了很多的优秀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和栩栩如生的小镇青年形象,但仍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定的同质化和刻板印象之中。
在抖音、快手等小镇青年聚集平台的用户“画像”中不难发现,小镇青年通常树立自己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用来抵抗跨越阶级的渴望和焦虑,找寻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比如保定的“手工耿”、徐州的“潇洒哥”、临沂的“拉面哥”和“小镇姑娘”等树立的劳动者形象;快手的“三炮”树立的浪子形象;抖音的“云朵宝宝”树立的时尚形象;快手的“灵寒子”树立的侠客形象等。
比较现实中的小镇青年和电影中的小镇青年形象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脱节。诚然,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电影对生活素材的“艺术加工”,而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电影对小镇青年形象的刻板印象造成的。“小镇青年”一词本身是“地缘”和“受众”的结合体,而这一词的提出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刻板印象的嫌疑之中。其中,对地缘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大城市对三四线及以下的各种县城和乡镇的一种优越式遐想。其实不光三四线及以下的各种县城和乡镇属于“小镇”概念,就连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也有小镇的存在,比如北京的李桥镇,上海的南翔镇等。此外,对受众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城市居民等既有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对更低阶层的一种艺术的意淫。电影业界通过票房大数据显示筛选出所谓的“小镇青年”爱看的电影并且努力炮制,以期延续票房神话,因此小镇青年表面上是票房的巨大增量,其实他们的审美旨趣也是电影业界逐渐养成的,而这种指向化的电影创作塑造出来的人物必定具有趋同性的刻板印象。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电影与短视频中小镇青年形象的脱节

下一篇: 电影与短视频中小镇青年形象的脱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