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戏剧中的角色
角色,本指戏剧领域中演员在舞台上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将首次将“角色” 的概念引入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中,他认为,“角色是处于一定地位并按其相应的行为规范行动的人,理解角色的含义就是要理解他符合社会期望或他所被要求的行为。”通过扮演角色,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个体社会性的发展。
戏剧专家尼兰德斯认为戏剧的核心就是将自己带入角色的过程,因此,角色可以看作是戏剧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将自己想象成戏剧中的他人,并尝试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建立联结,借着代入角色的过程将“自我”再塑造,从而实现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的新发展。
2 角色扮演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与戏剧的融通是以“角色”为起点的,其主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角色期望、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角色期望是指对于特定人物行为的期望,要扮演好一个角色,首先要了解社会对于这一角色的期望是什么。比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教师、警察、律师等角色的期待和定位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外部观念的赋予,影响人们对于角色的认知和解读。其次是角色领悟,也就是角色扮演者对于角色的理解,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角色实践是角色期望和角色领悟的发展和实践性表达,在领悟外在期望和结合内在认知的基础上,角色扮演进入到实践的阶段,也就是实际的行动过程。
角色扮演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有组织地扮演特定情境下的角色,便于实现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才能发展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要求教师在过程中承担操作者、协助者、赋权者的角色。不仅要进行课堂角色的设计,还需要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辅助学生学习,为他们提供个别、小组和全体的支持和协助。
在角色扮演之前,教师作为操作者,首先要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环境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角色的主流认识,也就是引导学生对角色期望树立正确的认知,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成功与否建立在学生对于背景知识是否了解的基础上。其次,针对特定的知识和内容对角色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就是前文所提到的角色领悟阶段。对于一个角色的解读没有一个完全标准的答案。在探索角色定位、理解和认识角色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个人生活经验和角色情境的联结。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在赋权者,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和多样化理解提供合理空间。角色实践阶段也是正式的扮演阶段,此时的师生应当以一种新的角色身份进行交互,基于角色情境的交往中,教师和学生摆脱传统的身份限制,跳出控制与被控制的模式框架,以新的眼光去看待彼此,从而发现新鲜的印象。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充当导演的角色,对学生的角色诠释进行引导,也可以充当演员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参与角色演绎与再建构,同时还可以承担观众和评委的角色,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对于角色行为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反思和深入理解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