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不同,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应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表演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充分吸收戏剧中的优秀元素,向编剧、导演、演员、评委学习,扩展自身的“本然”身份,发现和认识新的可能性。为个人认知和行为注入新经验,从而改变教学行为,使其更加从容、丰富而富有弹性。
1 教学设计:向编剧学习
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需要以教学的设计为基础,教学设计的过程就如同编剧创作剧本的过程,此时需要教师向编剧学习,在进行剧本的创作需要考虑多重因素,将生活融入教学,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结。
1.1 剧本题材:教学内容的选择
戏剧的题材是编剧从客观现实生活或者历史资料中选择出来构成作品的材料,因而编剧需要具备从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发现问题,深入挖掘的敏感度和独特视角。在教师的教学中,向编剧学习首先要学习编剧对于剧本内容的题材选择。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需要考虑“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通过戏剧化的形式表达,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戏剧化处理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角色可塑性较强的内容。以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课文为例,课文内容包括散文、说明文、历史故事等多种类型,在进行抒情散文以及说明文等比较理性的课文教学时,角色扮演教学法有时并不适用,而历史故事,比如《将相和》这类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课文就非常适合进行戏剧化的二次创作,结合角色扮演活动,突出强调人物语言动作以及情节的冲突与起伏,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特征。因此,在选取内容时需要针对故事性较强,矛盾冲突集中,人物特征显著,事件发展焦点明显的内容进行改编和创编,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经验,易于引起反思。
1.2 情节构思:教学活动的设计
编剧在进行戏剧结构和情节构思的时候,需要对戏剧角色的语言、行为、情节的冲突发展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构思,提前规划好故事的框架结构,从而保证作品能在“大纲”内实现有计划地发展。
对于教师而言,这个环节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怎么教“”?即教学活动的设计。向编剧学习要求教师在开展角色扮演教学法之前对角色情境、角色安排、内容框架做好提前预设。但是与戏剧编剧不同的是,教学活动的设计重视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不断调整与生成,在正式的教学开展之前,教师无需对角色语言,角色行为等内容进行过于充分的预设,而是需要对活动设计的环节进行必要的“留白”,做教学过程中的赋权者,为学生保留参与式体验和二次创作的机会。同样以《将相和》为例,课文包含三个故事,其中《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描写比较详细,留给学生的发挥空间有限,但是负荆请罪的故事则相对简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可以基于前文的故事背景,为学生准备好故事的开头,也就是起因部分,由学生自主迁移分析过的人物特点,理解和演绎负荆请罪中二人的语言和行为,以此对已有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