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本质是跨文化传播,“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观念形态及其成果的积累与延续”,而文化融合的过程本身就是动感且多变的,共同发展、协同进化,该“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辩证二元对立,因此我们称之为泛进化过程”。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大同”,讲究的也是文化共生,而中国悠长五千年的历史说明,中国文化与时俱进,具有“有容乃大”的包容性,“以变应万变”。美国学者亨延顿认为“在可见的将来,不会有普世的文明,有的只是包容不同文明的世界,而其中的每一个文明都得学会与其他文明共处”,而这种“文明共处”不是单边的,而是双向的交流,全球化的未来是一个统一又多元的文化世界。所以,中国电影在泛进化过程下,要敢于与异域文化交流,吸取其“精华”,融入本土文化中,重新建构“自我”,再向外传播。
(一)多类型融合:叙事与导演
“我和我的”系列献礼片皆是集锦短片,他们由不同导演充分展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一个共同的宏大命题下,以小人物的视角,重现历史,反映家国情怀。献礼片作为主旋律电影中特殊的一类,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商业化电影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势必要在创作上有一定突破。而多类型的融合是“我和我的”系列在尝试汇聚不同文化,寻找适合的讲故事方法,并建立一个良好的媒介传播生态系统。
首先,在叙事类型上,“我和我的”采取了多类型融合的技巧,采取“主旋律+”的方式进行创作。以2021上映的《我和我的父辈》为例,《乘风》是“主旋律+战争片”,《诗》是“主旋律+文艺片”,《鸭先知》是“主旋律+喜剧片”,《少年行》是“主旋律+科幻片”。
然后,在导演的选择上也是集不同创作风格,致力于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一方面有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碰撞,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白昼流星》中“历史与个体命运融合”、“环境大于个体的叙事结构”,第六代导演管虎作品《前夜》展现他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幽默风趣。另一方面,还有不同喜剧“品牌”之间的联手,比如徐峥的“囧”片,陈思诚的“唐探”系列,“开心麻花”御用导演闫飞和彭大魔,宁浩的“疯狂”喜剧。
(二)新中国形象:“小人物”与“大历史”
经济学家博尔丁说:“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获得国际理解、认同和尊重,促进文化交流。而从时间轴来看,献礼片的历史,在“我和我的”系列之前的,《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建军大业》系列献礼片采取的是“大人物”与“大历史”的创作方式,其中“大人物”主要是指领袖人物或者著名的历史人物,虽然创作者极力把“大人物”拍的人性化,但仍不够“接地气”。我们不必把电影中的国家形象等同于政治形象,而要打造既多元化又具普世价值,同时还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新中国形象。
但从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开始,献礼片的目光转向小人物,叙事视角从宏观叙事转向微观叙事。在小人物叙事上,力求塑造“伟大历史瞬间中发挥价值的普通人”,以多元化为特色,保证要平易近人,易于被大众理解接受。以《前夜》为例,故事背景时开国大典,主要人物是电动旗杆设计安装者、护旗手老方等,故事内容是升旗仪式背后千千万万个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保障五星红旗顺利升空。在展现开国大典这一伟大历史瞬间上,找到了宏大历史背景和个人微小叙事的契合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