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1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的《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错时延时开放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积极拓展流动文化服务,鼓励探索公共文化设施嵌入旅游景区景点,阅读服务、群众文化艺术服务进入景区景点,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中融入历史人文内涵、增设文化服务项目,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化旅游服务中心。鼓励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在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广场、文化创意园区、步行街和景区景点等,创新打造一批融互联网服务、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于一体的城市书房、清新书苑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大力推进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建设,积极开展数字文化服务,积极探索应用现代化讲解手段。
集美图书馆位于厦门旅游热点集美学村内,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积极完善图书馆现有服务形式和内容,不断开拓新服务领域,在“诗与远方”的完美结合中将打开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1 深挖馆藏特色资源支撑地方文旅融合
集美图书馆深挖馆藏特色资源支撑文旅融合,在提高图书馆办馆效益的同时,不断扩大自身及地方影响力。集美图书馆基于现有的馆藏特色进行深挖,支撑地方文旅融合,有以下策略:
首先,利用特色馆藏资源特点完善展示体系,合理优化动线。将馆藏特色资源按类型分区域划块集中展示,进一步深挖馆藏特色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提取文化精髓和经典元素并大力传播,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在展示中合理优化动线,让进入区域的读者或游客在移动时感到舒服,促进阅读,有效指引读者的注意焦点,为更好地宣传嘉庚精神、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服务。
其次,汲取馆藏特色资源中的历史文化营养,塑造积极、亲切的形象。随着对馆藏特色资源搜集、整理与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馆藏特色资源汲取文化精华和特色,不断挖掘弘扬嘉庚精神、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的宝贵财富和时代价值,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产品,注重传播和利用。学习和弘扬这些优秀精神和文化成为当地社会风气和人们的自觉习惯后,将有助于推动社会风气和谐向善,从而为外地朋友塑造城市积极、亲切的形象。
再次,文明碰撞激发活力,扩大文化影响力。通过调查了解,全面掌握城市内相关特色资源情况,实施统筹规划,可以建立联合目录,实现城市特色文献资源共享。比如,陈嘉庚纪念馆、华侨博物院、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的嘉庚文献资源目录,闽南地区各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目录,集美区档案馆的开放目录等。城市特色文献资源共享,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扇了解城市优秀文明成果的窗口,同时也提高图书馆的办馆效益。
2 转变发展理念,利用好“图书馆+”
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集美图书馆位于厦门旅游热点集美学村的地理位置优势,非常有利于发展“图书馆+”,比如“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公园”、“图书馆+景点”、“图书馆+民宿”等。集美图书馆应转变发展理念,开拓思路,和集美学村内的学校(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校、集美中学、集美小学、集美幼儿园等)、陈嘉庚纪念馆、嘉庚公园、陈嘉庚故居、归来园等合作,结合自身实际,突出自身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研学游。集美学村内有许多民宿,与民宿合作可以在民宿的公共活动区域设置小书架,传播地方文化与民宿风情。集美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还应该依托新媒体技术和媒介,突破时空限制,向更多游客提供个性化的阅读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