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改革扎实推进,是对立德树人特点和规律的全面提升,促使文化育人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必须坚定履行文化育人、文化传承创的使命职责,通过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实践内容的凝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协同育人,充分利用文化教育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寻找育人实践新路径,增强文化育人创新内生性发展。
(一)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探索“一主一辅一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实践中,学校依托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探索“一主一辅一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打造育人实践新高地。
1.以育人为先导,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工作要求,高等教育新一轮的改革,要把握阶段性特征,更加理性挖掘育人元素,更加精细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以育人为先导,调动一切可调配资源,实施育人工作,这是大思政的落脚点。
(1)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大育人体系,需要各要素的协同,需要高等教育一以贯之。虽然,每一个子育人体系内涵、特征、路径、举措不同,然而目标一致,就是要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立德树人提供载体,优化育才到育德工作转变。
(2)促进人才培养网络建设。十大育人体系,需要打通育人瓶颈,需要高等教育因校制宜。因为,每一个学校办学特色不一,行业所属不同,发展也必然各有长短。针对学校各自特点,找差距补短板,调动可支配资源,突出每一个子育人体系的内容,强化一体化育人,促进育人网络统筹发展。
(3)促进人才培养主体建设。十大育人体系,需要发挥多元主体性能,需要高等教育激活资源。要在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掌舵好航向,建设好机制,提高主体的政治站位,有信仰、有能力,推进落实政策措施,深入谋划,对接育人任务,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发力。
2. 践行生本理念,探索“一主一辅一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践行生本理念,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理念,激发青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体地位,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创新发展,应确立具有院校特色的培养模式,学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建立“一主一辅一隐”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育人模式,打造大思政格局,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1)“一主”:即主线是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新理念新任务,贯彻“三化”教育,将文化育人工作贯穿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突破融合不深,改革不力的瓶颈。
一是全面优化培养目标总定位,推进文化育人创新。①将培养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基础和先导,完善规格要求。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育人指标,列入综合素质能力要素,用好文化精神财富。③在职业能力分析中,细化不同专业(群)能力要求,在能力模块库构建中将这些能力因素单列;④在课程转化中,将课程思政纳入课程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强化价值观塑造。
二是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文化育人”课程改革,丰富人才培养课程内容。结合课程思政“文化育人”课程改革实践,推进文化育人进课堂、进制度、进环境。①全面修订课程教学标准,将思政元素纳入教学标准指标中。②将授课计划进行改版,将思政元素细化到执行文件中。③全面修改督导员听课记录表和部门教学过程评价表,将思政元素纳入指标中。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设计“二功能、三性质、六模块”的“双创”与素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整合教育教学内容,实践文化育人德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