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基础在于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成果,让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既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提出更具体的教学策略。1988年,美国的阿奇博尔德和纽曼(Archbald & Newmann)提出了真实性学业成就的概念。1989 年,威金斯(Grant Wiggins)正式提出了“真实性评价”,将真实性评价定义为“直接考查学生在一些有价值的认知任务上的表现”,旨在“重现作家,商务人士,科学家,社区管理者,设计师或者历史学家们通常面对的各种挑战或要求”,以及这些人所面对的任务或问题情境的实际案例。因此,真实性评价是对学生在相关专业工作情境中进行情境化理解、严谨探究与专业判断能力的评价。当真实性评价和课程教学相整合,就能成为促进学生真实性学业成就发展的有力手段。
《影视后期剪辑》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影视后期处理技能和影视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而真实性评价突出认知任务表现评价的特点,这为课程教学设计和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
将真实性评价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转变为可操作的评价工具,就需要构建真实性评价的模型。威金斯等人提出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理论(Understanding by Design),指出“逆向设计”的预期结果—评估证据—学习计划,这三个阶段是真实性评价的基本程序,也可以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预期结果阶段,要解决学生应该在课程中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照课程的教学目标,寻找能被看作成功学习的证据,来检验课程预期结果,确定教学内容的优先次序。
在评估证据阶段,需要确定达成预期目标的证据。教师在设定课程和单元任务前,要像评估员一样,思考哪些证据能证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依照UBD理论,可以采用表现性任务、对理解的非正式检查等评价方式。其中评价量规,是对某项任务的具体期望,是一种操作性较强的评价工具。
学习计划阶段,需要思考什么样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增进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并发挥长处,哪些材料和资源适合于教学活动中,从而合理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