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的“供给”偏差
 
更新日期:2022-08-31   来源:   浏览次数:8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培养主体单一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化需求不匹配。近年来,高校党组织日益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对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仍

 
 (一)培养主体“单一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化需求不匹配。
近年来,高校党组织日益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对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仍存在认识误区,认为青年政治骨干是对青年大学生骨干的培养,未将青年教师骨干列入培养计划;将培养主体主要限定为高校各级团组织,最终造成高校青年政治骨干培养中党组织、思政教师及其他各部门在组织保障、师资支持、配套经费等方面的责任缺位现象,无法形成对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的全员育人格局。
(二)培养对象“精英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求不匹配。
高校青年政治骨干培养侧重于政治意识较强、有广泛代表性的青年师生,对象应涵盖“青年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大多高校均侧重于选拔大学生骨干尤其是主要团学干部进行培养,甚至常常将某一类特殊团学干部不经筛选的强制纳入培养体系,如“团总支委员”、“团支书”等,不仅使青年政治骨干培养成为“团学干部培训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年政治骨干培养范围的狭隘性,也未考察青年师生的意愿与素质能力,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宣教。
(三)培养内容“主导化”与青年群体的主体性需求不匹配。
高校青年政治骨干培养致力于实现青年师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政治立场的巩固,“自助”且“助人”,引领身边的青年。但当前的培养体制,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仍以主导性内容和规范性约束为主,在培养过程中严重忽视了青年群体的主体性需求,无法调动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以至于培养过后仍有部分青年师生对政治问题、社会现象等的认识存在偏差甚至错误;培养结束后忽视引导培养对象在各个领域发挥辐射作用,未能实现“培养一批骨干,带动一代青年”的培养成果的转化。
(四)培养方式“陈旧化”与网络原住民数字化需求不匹配。
当代青年可称为当之无愧的“网络原住民”,他们天然地通过网络来认识并把握世界。传统高校青年政治骨干培养方式对青年群体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新特点把握不足,培养方式仍以主题讲座、交流研讨、素质拓展、参观考察等为主,即便建立了“两微一端”的新媒体矩阵,发布内容也多为活动报道、理论宣讲,没有充分开发新媒体平台作为培养对象“刷存在感”的直播现场,培养方式“陈旧”,无法适应青年群体的数字化生活方式,无法激发其兴趣与热情。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的“供给”偏差

下一篇: 高校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的“供给”偏差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