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青年政治骨干培养体系构建
 
更新日期:2022-08-31   来源:   浏览次数:10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对高校青年政治骨干培养体系进行供给侧改革,强调从需求侧着眼、从供给侧入手,用改革的办法化解培养体制出现的结构性矛盾,提高供侧给对需求变化的适

 
 对高校青年政治骨干培养体系进行供给侧改革,强调从需求侧着眼、从供给侧入手,用改革的办法化解培养体制出现的结构性矛盾,提高供侧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需求。
(一)政治导向,基层选拔,扩大供给覆盖
1.把政治方向作为选拔的核心要求,提升培养对象质量。培养质量往往与生源质量密不可分。高校青年政治骨干的政治属性要求其在选拔培养对象时必须认真考察培养对象的政治方向,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学的人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具备进行政治引领的能力水平,确保培养质量与培养成果的转化。
2.把基层师生作为选拔的覆盖范围,提升培养对象数量。高校青年政治骨干的培养对象不应局限于青年大学生,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青年知识分子均应纳入选拔范围;培养对象不应局限于青年学生中的各类团学干部,在理论学习、创新创业、文化体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各方面表现突出且具有正确政治立场的青年代表均应纳入选拔范围。只有立足基层师生进行选拔,才能有效提升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供给覆盖范围与渗透力度,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二)党建统领,多元共治,形成供给合力
1.党建统领,把准政治“指南针”。高校青年政治骨干培养必须为党和国家培养有信仰、有担当的有为青年,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服务,是全党全社会的战略任务。因此,高校党建部门应该高瞻远瞩,把握政治方向,牢牢掌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强化对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的顶层设计、组织领导与师资支持,加强对青年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其他积极向上的青年的教育培养与考察考核,将党的教育引领贯穿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的全过程,使青年政治骨干真正成长为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多元共治,构建培养“新生态”。过去,高校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的实施主体主要是高校各级团组织,培养的资源与影响力均受到很大限制。今后,青年政治骨干培养应挖掘校内课程、管理、服务等育人要素,拓展校外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杰出校友等教育资源,开发红色基地、社区、农村、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等基层阵地,丰富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的师资力量与实践锻炼平台,引导各类要素、资源、阵地与青年政治骨干培养同向同行,形成校内校外全员育人的“新生态”。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青年政治骨干培养体系构建

下一篇: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青年政治骨干培养体系构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