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哲学中的体验性:生命的起点
体验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可以说体验是疏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连接部分与整体的枢纽。正如狄尔泰所说“体验的独特性就在于以一种非主客对立的形态而直接把握现实的方式,体验不是主体的活动,不是思想,它是直观的,而非概念性的”。所以说体验不同于主客分立状态下呈现于主体面前的机械客体,它不只是对客体的认识,更是客体与主体发生关联的认识,要理解生命的意义,不能只靠主体的思想活动,而是靠一种主客非立的直观体验。
狄尔泰认为生命是一个整体,是多样性的统一,且构成生命整体的各部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体验与西方传统认识论不同,西方传统认识论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先设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再寻求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认识的目的也只是客体作用更好的为主体服务,客观的掌握实在的客体;而体验则是一种直接意识,把体验者置于客体对象之内,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无法用逻辑证明的内部知觉。正如狄尔泰所说:“我们通过体验和理解所领会的,是作为把人类包含于其中的脉络而存在的生命”。此时的认识已然不是主客分离的,而是一种主客体的内部关系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下没有绝对的客体、也没有所谓的主体,客体对象通过体验凝聚了一种主体的客体化生活与精神,不再是原有的简单性客体,而是主体生命意识中的客体,并与主体生成一种特殊的生命价值关系。
通过上述解释中我们不难发现,主客二分下的科学理性认知,使主体和客体破坏掉了原有的内在生命整体性,也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内部知觉;而体验恰恰是连接主客之间的桥梁,形成部分与整体的联系,从而达到一种无法用逻辑语言说明的认识,此时的客体被注入了生活与精神,不再受主体单方面的控制,同时与主体相激扬,产生共鸣。可见,生命之整体立足于体验。
(二)体验的遮蔽:技术理性主导的音乐教育观
近年来,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下,以西方为首的科学技术理性风靡全国,我国百年来音乐教育也深受其影响,音乐教育的观念沦为了技术的傀儡,音乐教育的对象变为了“工具的锻造”。技术理性主导的音乐教育观其本质是“主客二分”认识论,“主客二分”是将世界上的一切视为与人相分离的外部世界,以“我”为主体,“他人”为客体,主体可通过了解客体的基本规律来征服客体并使其为我所用,从而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这种模式下的音乐教育无论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音乐还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音乐之间都成为单向的“主客”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都是以掌握技术知识为目的,主体始终控制着客体,教师不是去体验交流而是不断地套用技术公式,让学生耐心的重复、记忆和存储,直到学会这些技术知识以便达到目的。长期以往学生成为了任由老师灌输知识的“存储器”,课堂互动变为了一种存储音乐知识的行为,造成音乐中人文精神和生命体验的蒸发,得到的只是被冠以“科学理性”之称的单调符号世界,这样的音乐教育结果最终是学到了“把式”,尝不到“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