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人物塑造的“去符号化”
 
更新日期:2022-09-01   来源:   浏览次数:18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人物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是故事背后精神文化的承载者。人物形象塑造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故事影片是否能够有效的向观影者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内涵。传统的

 
 人物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是故事背后精神文化的承载者。人物形象塑造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故事影片是否能够有效的向观影者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内涵。传统的革命正剧人物塑造偏向“脸谱化”和“正邪对立”、一方面塑造敌人的残暴形象突出百姓的苦难,另一方面通过塑造人物“高大上”的形象,来体现党带领人民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创举。然而进入新时代,当下年轻网络观众对于苦难缺乏体会和认识,过去“高大上”的人物和口号对观众而言不仅脱离实际,反而有一种“说教”的意味,难免会受到年轻人内心的排斥。改革开放后,西方自由主义的观念和文化进入我国,“个人英雄主义”逐渐在影视剧中替代了传统的集体主义呈现,通过特效和情节不断突出主人公的全能,给观众“爽”的感觉。然而伴随着越来越多商业片奉行这种套路导致的审美疲劳,“个人英雄主义”影视剧的口碑也逐渐下降。而《李延年》对于人物的塑造非常到位:他摆脱了传统正剧的“高大上”和市场影视“虎胆英雄”两种符号式的人物塑造,而是通过一群人物群像的展现,通过一个个的故事让观众逐渐“了解”而非“灌输”他们是群怎样的人。
1.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
《李延年》并没有一开始就从主角“李延年”入手,而是通过不同的情节安排,向观众展现了李延年所在的“七连”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从一开始争抢主攻的连长刘家龙、逃兵“小安东”、纸上谈兵的文书王毓文,到战斗中不听指挥的班长陈衍宗、彼此不信任的五班长和解放战士罗厚财,甚至战场外担心敌特、要求政治审核的曾副科长,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性格特点格外鲜明。在不同人物的塑造中,我们既能看到人物的优点,但是更能看到他们的缺点;每个观众都能在这些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是这些角色都在李延年的帮助下,逐渐克服了缺点,成为了一名英勇的战士。与此同时,《李延年》中敌军的形象也非常真实,没有刻意矮化对手,不仅体现了美军的火力优势,也更突出了美军高超的战术素养,让志愿军与美军的对抗更加跌宕起伏、悬念丛生。这就极大地拉近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正是在于这些角色的相处中,我们不仅看到李延年作为指战员有勇有谋“高大上”的一面,更看到了他在做政治工作时的爱护团结战友,对每一个战友都能知人善用这细致的一面。而演员王雷更是用他出色的演技,完全展现出了“李延年”从上战场前的豪迈、战场中的机智、到看着战友一个个死去的痛苦和对战争的厌倦,以及最后面对敌人的无畏和对国家的忠诚等不同时期的心态变化,让观众不知不觉意识到,“李延年”们也有情感,也有疲惫,也有缺陷,也同每个观众一样是个普通人;他们的的伟大,不是伟大在功绩多么卓著,也不是多么英勇机智,而是伟大在面对国家大义和民族利益时,他们能够相互帮助,逐渐克服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缺点,这才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人物塑造的“去符号化”

下一篇: 人物塑造的“去符号化”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