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新时代高校舞蹈普及教育创新推进机制
 
更新日期:2022-09-02   来源:   浏览次数:9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美育工作一直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

 
 (一)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美育工作一直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载体。高校舞蹈普及教育作为美育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应当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地位,加强顶层设计,筑牢高校舞蹈普及教育工作体系。一是坚持党对美育工作的领导制度。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做好新时代高校舞蹈普及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二是不断加强高校舞蹈普及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美育工作的时代内涵、时代价值、时代要求,不断提升文化涵养和人文素养,做到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三是以学生为主体,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舞蹈普及教育的中心环节。在高校舞蹈普及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围绕学生兴趣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高校舞蹈普及交流过程中的文化输出,而非简单生硬的舞蹈动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舞蹈实践活动,贴近学生内心、丰富学生内心、深入学生内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坚持面向人人,因校制宜构建多维度全覆盖课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高校舞蹈普及教育虽已进入了相对繁荣的时期,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的问题。持续提高高校舞蹈普及教育发展,需要高校面向人人,从组织层面到制度层面因校制宜构建多维度全覆盖的美育课程体系。学生组织方面,高校应当继续以“校-院-学生自发”三级的学生团体组织体系为核心,并在实践中鼓励各高校重视和突出院级学生团体组织的培养。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由于人、财、物等保障限制,现院级舞蹈团的建设并没有达到全覆盖。学院是负责学生学习和生活管理的最核心部门,如果从学院内部开始重视,舞蹈普及教育将会直接影响到学院的每一位学生,并在以基础为辅、兴趣为主的情况下,逐渐成为高校舞蹈普及教育的最核心力量。学校层面,高校在充分利用好各个学生组织的基础上还应当不断扩大受众面,如校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多多开展校院两级舞蹈艺术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平台。同时,更应积极推进将舞蹈普及类的公共选修课向必修课的转变。公共选修课存在选课学生人数有限、落选等局限性,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做到面向人人的校园普及程度。促进公共选修课向必修课的转变,可以有效避免选修课的局限性,将高校舞蹈普及落到实处,促使师生从思想重视转变为思想行动。
(三)丰富艺术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具有时代特色实践锻炼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承担着“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作为北京高校,同样肩负着立足北京、服务北京的职责,为北京精神风貌的建设以及“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发挥力量。高校舞蹈普及,应当切实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定位,融入时代特色和北京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锻炼。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高校开展的各类艺术项目包括校内活动、校际交流比赛、市级比赛、全国艺术展演,乃至与不同国家的交流活动,其举办制度和流程日益完备。在制度和流程完备的基础上,高校还应当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纪念节日、国际会议等建立主题,如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节约粮食、垃圾分类等相关主题开展艺术活动,贴近国家热点、贴近首都发展、贴近校园生活,充分发挥新时代大学生的想象力,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积极风貌。同时,北京作为国际交流中心,高校舞蹈普及教育也应在国际艺术交流中坚持文化担当和交流使命。高校可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欢乐春节”主题积极举办、参与对外舞蹈艺术交流活动,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展现中国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展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下的传统艺术结晶和民族风情,传递友好讯息;另一方面,全校师生也通过舞蹈艺术实践锻炼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新时代高校舞蹈普及教育创新推进机制

下一篇: 新时代高校舞蹈普及教育创新推进机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