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起步较晚,理论建构有待加强
总的来说,西方的公共管理学科以及相关的教学问题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兴起并有了长足的发展,而现代公共管理学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我国生根发芽。如前所述,从1998年到现在,相关的文献仅有127篇,可见文献积累相当有限。我国的公共管理课程教学刚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那颗现代公共管理学的种子也仅仅长成了一棵“小树苗”,距离长成参天大树还有较远的距离。较为突出的是学者彭正波在《“三位一体”与“三主体互动”:公共管理专业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提到:“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中,科恩的人本主义理念和斯皮罗的建构主义理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较少学者明显地运用到相关理论来尝试对现实进行解释。
(二)研究主题倚重,研究领域有待拓展
从研究内容上看,学界更为关注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索、分析和优化,而对教学场域中的主要行动者、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教学质量的效果评估和评价机制建构关注较少。具体到教学模式研究领域中,在搜集到的127篇文献中关于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就多达45篇。可见,除了传统的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中的主流。因教师个人在教学中的路径依赖、积极性欠缺等因素,在具体实践中可能缺乏其他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也不能排除学界对已经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报以忽略的态度。公共管理类课程本科教学是高等教育的第一步,它不仅为学生个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要承担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源源不断的人才的责任。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中最重要的行动者,因此对他们的动机、行为、心理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课程的内容设置、目标设定;教师的知识体系、理论功底、实践经验、教学形式、人格魅力;学生的知识素养、精力投入;周围的教学环境、电子设备等都有着或大或小,或隐或现的作用。寻找到其中的主要因素,从而进行归因分析以及过程分析将会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改善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学质量的高低也不能任由任何一方主体出于个人的主观意愿进行决断,学界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对于评价机制、评价权重、评价指标的构建、测量和完善仍有不足。在教学质量的优化路径方面,相关文献多达50篇,学者们主要是在规范层面进行探讨,具体到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仍有待一线工作者进行探索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