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是指兴起于宋,鼎盛于明清,由徽州本土和旅外徽州人创造,经由徽州商帮和徽州士人向外传播与辐射,进而影响其它区域文化进程的一种既有区域性又有普遍性的典型文化[5]。徽州文化内涵丰富、领域广阔、成就辉煌,以学术思想、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文学艺术为主体,涵盖宗法伦理、精神信仰、商业经营、民俗风情、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历史人物等,在新安理学、徽派朴学、徽州宗族、徽商、徽州教育、徽州村落、徽派建筑、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刻书、徽派版画、徽派篆刻、新安文房四宝、徽州工艺、徽州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剧、徽菜等方面独放异彩。丰厚的徽州文化遗存,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发挥着无穷魅力。
黄山市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地面历史文化遗存1.3万多处,有文物保护价值的5000多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项(黄山、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个(歙县、黟县),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22处,中国传统村落27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黄山市被列入2020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并获中央财政支持1.5亿定额补助。
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涉及民间文学美术、舞蹈戏曲、手工技艺等14大类1325个项目。截至2020年10月,黄山市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徽派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国珠算-程大位珠算法)2项,国家非遗24项,省级非遗60项,市级非遗127项,还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项(“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黄山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3人,省级154人,市级479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传习基地(所)27个,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5个,市级传习基地85个。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徽州典籍文献和谱牒6000多部,徽州文书100余万件,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徽州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以及生产、劳动、商业、社会交往、风俗习惯、宗族等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