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就是有质量的课、有灵魂的课、有价值引领的课,而这些“质量”“灵魂”与“价值引领”都需要思政元素的注入。课程思政并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增加或教学方式的改变,它是一种方法,要求以思政元素为抓手重构创新性的课程体系,打造高阶性的课程,使课程具备挑战度。二者在追求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一门金课是否能建设好,其核心与检验标准即是课程思政是否能够充分融入,形成全方位的浸润式隐性教育。
首先,立德树人是金课与课程思政共同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金课”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打造的精品课程。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课程思政内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目标。可见,金课打造与课程思政建设有趋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归属,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其次,课程思政是金课建设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并不是加法,而是一种方法。它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叠加,并不能认为增加了思政元素的课程就是一门合格的金课。高水平的金课必然要求思政教育元素有效、合理地融入。如果将思政内容生搬硬套,不与课程体系相一致,不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便会产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这既违背课程思政的初衷,也不符合高水平金课的要求。因此,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在深入思考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前提下,根据课程特色遴选知识点,凝练思政元素,内容符合学生需求,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因时而行、不断调整。
最后,课程思政是金课建设的检验标准。金课是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课程,其内容是丰富的、有洞见的、引发学生思考的。其中一个生动的案例即在讲授反倾销的知识点前,教师先引入反倾销历史中西方国家针对中国滥用反倾销行为的数据——在2002年之前,我国是国际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出口的产品受到近40个国家和地区共426起反倾销调查,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出口。这一数字引发了学生关注,在随后反倾销知识点的讲授中,学生明显听的更加认真,并在讨论环节从企业和国家两个层面发表反倾销的“中国策略”。通过课程知识章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培育具备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法学人才。可见,充分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有效地实现了“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立德树人的使命,精心设计的“金课”即为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