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回忆空间与精神归属
 
更新日期:2022-09-07   来源:   浏览次数:8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一书中指出,怀旧是对于某个不再存在或者从来就没有过的家园的向往。怀旧是一种丧失和位移,但也是个人与自己的想象的浪漫纠葛

 
 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一书中指出,怀旧是“对于某个不再存在或者从来就没有过的家园的向往。怀旧是一种丧失和位移,但也是个人与自己的想象的浪漫纠葛”。《古韵》的创作正是基于时间与空间两种异乡距离上的怀旧之作。《古韵》并非于一时一地完成,从1938年伍尔夫的第一封信到1952年写完全稿,凌叔华也从中国去到了英国,与记忆中的老北平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怀念挟着回忆融进文字里,乡愁也愈发浓重,以至于《古韵》是以“能回到北京,是多么幸运啊!”这样一句异乡人的感慨结束的。
《古韵》的故事被安置在高门大院之中,这是凌叔华最熟悉的风景。第一章开头就写到家里的大宅院“说不清到底有多少个套院,多少间住房,我只记得独自溜出院子的小孩经常迷路。”她还特地绘制了一副北平的家的插图,前屋后院、假山凉亭,是一座十分阔气的大宅子。无论是北京的四合院还是天津的洋楼,这些被看作是“家”的风景都打上了明显的权贵色彩。扬·阿斯曼在《文化记忆》中指出,回忆需要根植于某些空间。“房屋之于家庭就像村落山谷之于那里的农民、城市之于它的市民、某个地区之于该地区的居民一样:它们是回忆的空间框架,即使当它们或者说尤其是它们不在场时,便会被当作‘故乡’在回忆里扎根。”作为支撑与载体的回忆空间携带并折射出它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成为某种象征意义。《古韵》中的“家”因父亲当上直隶布政使而安置在北京的大院,因父亲工作的变动而搬到天津的洋房,住所从旧式转向新式,构成一种生活方式转变的象征。最直接表现出这一对比的是《两个婚礼》。这一章写了两场婚礼,一场是在祠堂举行的大哥娶妻的中式传统婚礼,另一场是在旅馆客厅举行的五姐嫁人的折中式新式婚礼。虽然作者对两场婚礼都有所反思批判,但情感上是倾向于旧式婚礼,并直言滑稽的新式婚礼就像一场旧式的葬礼。这里凌叔华的怀旧情绪再次得到表露。《古韵》建构的场景已经很明显地告知读者,“我”处于一个变革时期的中国官绅家庭,而且这个家庭正在动荡中走向没落,表现出作者因童年与故乡无可挽回而流露出的失落情绪。
《古韵》中描写的故土风景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就以最显著的民族身份认同为例,一旦缺少了特定地域风景传统的神秘感——一块被赋予家乡之名,承载复杂而丰富的故土之思的土地,那么这一认同感那摄人心魄的魅力将会大打折扣。”书中涉及的地区有北京、天津、广州、日本,但故事仍是集中发生于北京的大院,对故事中那个“我”成长影响较大的人与事基本上都是在北京遇到的。妻妾成群的大宅院、隆福寺的庙会、颐和园老花匠的花房等等具有老北京意味的风景,为故事设置了一个怀旧的框架,也传递出一个信息:这一切是回不去的。这种已成为过去的风景提供了回忆往事的绝佳氛围,让整个回忆都染上逝去不可追的底色。凌叔华很清楚自己童年的那个北平早已在战乱中面目全非,因此毕生都在怀念曾经的生活。“故乡之所以成为‘故乡’,亦必须透露出似近实远、既亲且疏的浪漫想象魅力。”所以在小说中,故乡风物的独特性被放大了,她不吝笔墨地细致勾画旧日风景。对家里后花园景观的铺染:“我溜到后花园……眺望远处,紫禁城宫殿辉煌庄严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又望向遥远的西方,透明的光线把连绵起伏的西山勾勒得清晰可见……”(《第一堂绘画课》);对父亲布置的画室的勾勒:“面对紫藤的窗前,摆放着一条黑漆桌案……一张大红漆桌案放在面朝丁香树的窗前”(《一件小事》);对颐和园花房的描绘:“刚一掀开草帘子,一股浓郁沁人的芳香便立刻把我带入一个仙境……”(《老花匠和他的朋友》)等等,都写得十分细致,展示出凌叔华文画兼长的一面。这些景色都带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它们曾经存在于北平,现在只存在于记忆,而凌叔华的自我认同与精神归属就在这里。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回忆空间与精神归属

下一篇: 回忆空间与精神归属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