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师范生师德培养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当今高校师范生师德培养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培养方式及师德评价等方面的偏差,师德培养现状面临很多问题,在师范生专业认证背景下很难接受新挑战。因此,师范生师德培养现状与不足是研究者要直面的问题。
(一)重政治轻专业的师德培养目标,不利于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培养
师德由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师德行为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师德养成包括知、情、意、行四个基本环节。师德知识是师德情感养成和师德意志磨练的前提和基础,而师德行为的践行是师德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教师道德知识包括教师政策法规、社会公德知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
(二)重理论轻实践的师德教育内容,不利于师范生师德认知的巩固
纵观当下,我国高等院校对师范生师德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减反增,但师范生师德培养的自觉性却不增反减,这一问题的存在说明高等院校的师德培养与学生的需求存在着严重偏差。20世纪初以来,随着我国师范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师德教育的 "师范性 "日渐弱化,许多高校缺乏对师德的课程内容系统、专业的设计和规划,以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取代 《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政策法规》。思想政治课教学虽然包含了一部分师德教育的内容,但零散的结构设计、侧重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笼统的教学策略,无法促进道德认知向行为实践的有效转化。实践证明,重政治性、轻专业性的师德内容,不利于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培养。高师院校必须重视起来,要进一步提高对师范生专业师德培养的重视度,对照《师范生专业认证标准》及《教师职业道德》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师范生师德的要求,促进师范生专业性师德的养成,提高师范生师德意识。
高校在当前师德课程的设置上,非常重视师德知识的系统化教育。但由于真实的问题情境的缺失,师德作为理论性知识在讲授的过程中游离于社会实践活动之外,致使师范生的师德认识仅停留在空洞的表面。师范生的师德情感是其在对师德的认知、感受、体验中不断生成的。因此,高等院校应充分尊重师范生的主体性,引导师范生自觉接受师德养成教育,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营造情境或让师范生通过亲身参与现实生活体验,不断感知和积累,将师德要求体现在自身品质和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