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中国古代书院的出现和流变
 
更新日期:2022-09-13   来源:   浏览次数:8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唐代书院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形态。一为职掌文献校勘、以备皇帝咨询顾问的中央衙署,曰丽正书院(创于开元六年,十三年改称集贤书院);一为民间自

 
 唐代书院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形态。一为职掌文献校勘、以备皇帝咨询顾问的中央衙署,曰丽正书院(创于开元六年,十三年改称集贤书院);一为民间自发成立的文化、教育机构,曰松洲书院、皇寮书院等。民间书院的情况远比前者复杂。其创立时间众说纷纭,性质五花八门,确切数量莫衷一是。不过,正因它人人言殊,方具有研究价值。
(一)古代书院的起源
钱穆先生曾指出:“某一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由此可见,书院肇始于唐,也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1.科举制度是私人书院出现的根本动力
在唐代,政府对于投名报考无所限制,“取士不问家世”,即使出身贫寒的士人亦能“怀牒自列”,只需地方政府举荐便可参加中央考试。这一政策刺激了民间的教育需求。不过,初唐时期民间教育不甚普及,家境贫寒而有志学者多寄寓寺、观,求学备考。如王播少时孤贫,曾长期在扬州惠昭寺木兰院读书,留下了“饭后钟”[“饭后钟”这一典故的主人公尚有争议。《唐摭言》(五代王定保撰)、《说郛》(明代陶宗仪撰)均认为是王播,《北梦琐言》(宋代孙光宪撰)认为是段文昌。今按:王播为唐代名相,《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有传,其年少孤贫、寄寓扬州等细节与该故事一一吻合;段文昌亦曾当过宰相,但他流落的地方是荆州。因此,“饭后钟”只能是王播的故事。.]的典故,一朝科甲及第,位至朝宰,成为当时白丁勤学求仕的典范。开元以后,私人办学逐渐兴起,如唐宪宗元和九年(813年),国子监祭酒幸南容致仕回乡,创办桂岩书院,叮嘱后代:“凡事不须与人竞争,一意读书,科举有名,此乃大争气也。”此外,创建于唐昭宗时期的东佳书堂(亦名“东佳书院”),“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姓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稍有学成者应举”“聚书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可见,东佳书堂之规模、制度已可媲美私立学校,它的性质、效用已远远超出“家塾”的范畴。因此,不论出身而以“程文定去留”的科举制度对私人书院的出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印刷术的发展为书院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代已有大量出土文物可资证明。唐代出版行业非常发达,朱秋实指出:
唐代出版业的规模较为庞大,具体表现在出版行的广泛分布和出版
物的丰富多彩这两个方面。
唐代刻印行铺分布十分广泛,东都洛阳、越州、扬州、江东、江西
均有刻书行,尤其以京师长安和益州成都最为发达。成都有名的印书铺
有西川过家、龙池坊卞家、剑南西川樊赏家。长安最负盛名的印书铺有
东市的李家和大刁家。东市是长安城中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中心地
之一,这里店铺毗连、商贾云集,工商业繁荣发达。
唐代表先进科技的印刷业自然首先在这里出现和经营。唐代出版物
的内容可谓丰富多样,除经、史、子、集各部外,还有宗教书、纸牌、
印纸等其他印刷。
唐代印刷业之繁盛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唐代“盗版”司空见惯也表明了印刷术的普及程度。唐文宗大和年间,东川节度使冯宿在《禁版印时历书奏》中指出:“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嗣后,“勅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这一系列记载表明至晚在9世纪中期图书出版技术已十分成熟和普及。印刷技术的进步是书院教育、文化、学术活动得以广泛开展的重要前提。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国古代书院的出现和流变

下一篇: 中国古代书院的出现和流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