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职业素养的实践应用研究
 
更新日期:2022-09-13   来源:   浏览次数:7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传统社会,情感和道德密不可分,赞许是最有疗效的安慰剂,谴责是最苦涩的毒液,道德通过善恶,褒贬的对立观念调控情感,改变人对事物的态度。并成为重

 
 传统社会,情感和道德密不可分,“赞许是最有疗效的安慰剂,谴责是最苦涩的毒液”,道德通过善恶,褒贬的对立观念调控情感,改变人对事物的态度。并成为重要的文化情感。荣誉感与耻辱感是潜藏在人心灵深处的重要道德情感文化,并以荣辱情结为基础形成了荣辱观念,对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有持久、深远的影响。
(一)、恩荣之于家族及个人的价值满足
明清社会,寡居妇女群体普遍认为荣誉感的吸引力比爱情更为重要。妇名重如山,对于妇女及其家族来说,夫死守节、获得旌表是沐浴皇恩、流芳百世之荣,是为家族光耀门楣的重要途径。这种无尚的荣誉感足以成为寡居妇女一生的追求。
妇女贞节观念自宋代开始,不断被加强。守节情感在妇女心中不仅是应尽的义务,更被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感道德被官方宣传。统治者利用旌表制度这一象征权力的荣誉性符号,给予妇人精神表扬及物质奖励。明朝在建朝之初,就重视旌表问题。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即下诏,“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妇女守节二十年,不仅家族被旌表,本家艰苦的差役也可免除,自此妇女寡居群体数量不断增加。“成化元年奏准,凡旌表贞洁孝行,里老呈告到官……妄将夫亡时年已三十以上,及寡居未及五十妇人,增减年甲举保者,被人首发或风宪官核勘得出,就将原保各诙官吏里老人等通行治罪”。随着旌表条件的放宽,一些人为满足内心的荣誉感,开始弄虚作假,破坏旌表秩序。由此也说明旌表带来的恩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关注寡居守节。嘉靖二年扩大节妇受旌表的范围由天下军民衙门至天下文武衙门。除了已经竖坊表彰的贡举贤能和被封为命妇者不予旌表,“其余生员吏典一应人等,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足以激励风化表正乡闾者,官司仍具实跡以闻,一体旌表”。针对已经受旌表的节妇,“年及六十者,孝子冠带荣身,节妇照八十以上例,给赐绢帛米肉”。“绢帛米肉”正是寡居妇女急需的生存资料,物质奖励的加入增加了寡居对妇人的情感吸引力。隆庆三年,对于寡居百岁的妇女,“奏准,孀妇寿至百岁者,照例旌表,为贞寿之门”。清承明制,清朝的旌表活动在顺治时期已经开始,基本沿袭了明朝节妇的旌表制度。康熙十四年,准: “凡节妇已经核实到部者, 虽病故亦准汇题旌”。到了雍正时期,尤其重视表彰妇女守节行为。“至若妇人从一之义,醮而不改乃天下之正道”,对于地处偏远山区的妇女,为避免遗漏,朝廷要求地方官员亲自走访,联系、覆核,并制定新规,“节妇年逾四十身故者,守节已历十五载以上,亦应予旌”。将旌表守节时间减少至15年,道光时期,减为10年,同治时期妇女守寡满 6年即有资格申请旌表,享受节妇身份和待遇。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职业素养的实践应用研究

下一篇: 职业素养的实践应用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