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特点
目前我国大学生处于00后这一群体,属于社会中年轻一代,面临着就业压力、住房问题、继续教育问题等。近些年,翟宏等对8所大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一阶18因素和二阶6因素。这个阶段是个人矛盾与选择不断交织的一个时期,是心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较为反复的阶段。尽管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调节能力、沟通能力等在大学期间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但大学学习时间相对比较自由,这个阶段如果对自己人生没有规划或目标,将会使得自身的心理产生空虚感、无助感,长此以往会加重对自身能力以及对未来的不认同感,带来不可预期的负面影响。
2大学生负面心理因素分析
(1)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每个人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个体差异尤为显著。例如我国南方和北方饮食习惯差异,性格差异和处世方法的不同等,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一样的见解以及处理方式。6如果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阴影。很多人可能从小是独生子,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家乡,每天和父母生活,来到大学时,往往会有一种孤独感。当在大学结交不到和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时,会使自己的孤独感加剧。还有的大学生由于表达能力差,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无法与别人沟通,没有了抒发自己情绪的途径,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
(2)贫富差距产生的心理影响
据教育部有关统计,目前我国贫困大学生人数约有20万,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20%左右。某校学生近三年心理健康测查的数据显示,“富学生”群体SCL-90总均分的阳性检出率均低于普通学生。此外,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出20%。一些贫困学生要为学费、生活费担忧,因此在学习之余勤工俭学,且没有正确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害怕同学们看不起,最终导致交际困难,产生自闭心理。由于经济上的原因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更容易产生自卑、抑郁、自闭、仇视社会等负面心理因素。
(3)家庭教育背景影响
绝大多数大学生群体处于初次尝试离开父母的人生阶段,当走进大学,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由于难以处理、无力解决又无法向父母求助出现情绪崩溃的现象产生难以排解的挫折感。另外,一些生活贫困或父母关系不合的家庭长大的孩子进入大学后对比身边形形色色的同学们难免产生负面情绪。面对生活困难或家庭矛盾,他们往往感到无能为力,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出现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惧怕等症状8。现有研究表明,来自经济困难以及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情况异常的大学生群体中占比较大。
(4)人生规划产生的心理影响
随着我国大学生群体人数的增多,社会需要的学历门槛也逐渐提高,企业招聘从低标准转向本科,从本科转向研究生,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逐渐增加。很多大学生在即将毕业时期面对就业和继续接受教育的选择时常会感到很大的心理负担,害怕无法成功考研,害怕会找不到一个体面地工作,害怕自己会沦落到失业的地步。在面临就业选择的压力的同时,有部分家庭又会同步产生催婚现象,有的家庭会认为上完大学也就完成学业了,应该是到了结婚生子的时期了并且急于为孩子做出决定。这些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且会给大学生造成负面情绪的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