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大学生劳动品德的时代内涵
 
更新日期:2022-09-15   来源:   浏览次数:18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劳动品德既是个人优秀品德的重要体现也是优良思想品德形成不可或缺的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促进人的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劳动品德的培养。由此,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劳动品德理解为大学生在正确劳动理念的指导下,所展现的劳动心理、劳动思想以及劳动行为的总和。探析大学生的劳动品德的内涵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如今新时代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劳动品德的内涵也有了时代特色,需要进一步升华总结时代内涵。
劳动幸福的心理认同。劳动品德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它是人们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一个人劳动品德的养成是在一定心理因素基础上形成的,劳动心理是劳动品德形成的发端。新时代大学生所具备的劳动品德,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劳动是以人的需要为立足点的,并不是西方的“异化劳动”,人和劳动不是对立的,更要从心里认同劳动创造了幸福。正如习近平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新时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幸福根源于劳动,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劳动光荣的思想观念。劳动思想是劳动品德的核心内容,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到劳动行为,从而关系到劳动品德的养成。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的谈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新时代大学生该有的劳动思想应该是 “脑体劳动都光荣”的科学思想。应剔除脑力劳动光荣、体力劳动可耻的错误劳动观念,厚植劳动光荣的情怀,把优良的劳动品德根植于脑体劳动光荣的思想观念之上。
创造劳动的行为习惯。劳动习惯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行为表现。行为是劳动品德的表现形式,持续不断的进行一个行为,就会形成一种劳动习惯,从而表现出人的劳动品德。习近平指出“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并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说到要教育引导学生长大后要进行创造性劳动。新时代大学生不仅热爱劳动,更要敢为人先,焕发创造热情、释放创造潜能,这是新时代赋予大学生的新要求。学会创造性劳动、敢于创造性劳动,这是大学生良好劳动品德养成的最终归宿。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大学生劳动品德的时代内涵

下一篇: 大学生劳动品德的时代内涵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