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一词可以追溯至“青年文化”与“文化”的概念辨析之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青年亚文化的内涵持有不同的定义与阐释。20是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T.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将“青年文化”作为社会学理论中“青年”的衍生概念提出,认为青年文化是在特定年龄阶段的行动样式,具有反文化特征。但其研究对象多为美国中产阶级的青年群体,忽视了作为无产阶级的青年工人和外来移民家庭的青年。20世纪70年代,随着亚文化的传播现象中心由美国渐移至英国,以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为代表的伯明翰学派的学者将青年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明晰,将青年亚文化置于社会文化的系统之中,认为青年亚文化是青年文化的子集,将青年亚文化理解为是青年个体进行自我建构、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一种具有社会阶级性质的“仪式性抵抗”。
青年亚文化作为社会现实的隐喻和表征,其产生与传播具有历史性与复杂性,其价值诉求和表现形态都与当代青年对社会危机的急切表达欲关系密切。这种盘枝错节的“共就”关系,在日本这个强调含蓄与内泄的特殊文化温床中十分显著。在后冷战的时代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的洗礼——平成景気(へいせいけいき)。于是在社会普遍的焦虑中,人们将欲望转投向虚拟世界中,试图逃避与残酷现实的直接碰撞,故而产生了“御宅族”与“二次元”群体。
御宅族(おたく)多被指称为长时间待在住宅里的人,是在虚拟世界中基于趣缘认同而形成的亚文化社群。因其喜好媒介形式多为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的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故“宅男宅女”们将二次元(にじげん)作为自指称谓和身份标识。“二次元”的意涵也逐渐外延为与“三次元”现实生活相对的,存在于网络虚拟世界中的文化交流与生活方式。故,结合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语境,本文可以将这种“二次元”的青年亚文化定义为,在虚拟网络空间中游离、聚拢、嵌置的文化因子,以特定文化群落为存在媒介的独特文化实践方式。这个只群文化因子被青年主体选择性吸收进行思想价值重塑、意识观念打磨、文化意义拆解的过程,就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温和抵抗”的过程。
成人世界的焦躁,使得仍处于心智成长时期的少年,提前获悉到成人世界游戏规则的噬人。青年亚文化所涵扩的,正是社会地位微小的青少年群体,对成人游戏规则的一种反叛与抵抗态度,暗隐着对父辈文化、主流文化的越轨与矛盾。《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以粉丝网络论坛的人群交际为题材,通过青年人的视角剥落出成长与家庭、精神与社会、诗意与现实、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对现代文明包裹下的青少年个体精神成长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青年是承载着未来希冀的美好存在,但正因为美好所以才反衬现实的残忍。影片故事内核简单却又复杂,探讨了青年面对精神偶像的瘾性依恋与在现实生活的自我封闭的现实缘由,展现了青年在静默与热烈之间反复横跳的精神流动,表达了社会、家庭、校园对于青年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培与塑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