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融合是潮流,也是一种大趋势,比如体教融合,体旅融合,体医融合,体卫融合,产教融合等,这些新颖的跨界发展模式,都旨在发挥双方优势,通过取长补短,不断更新优化系统,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所以今日再谈及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时,以体教融合的视角去思考其建设,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是体教融合的缩影之一。
体教结合转向体教融合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主题。首先是涉及主体多元,不同的视角涉及到不同主体,郑捷认为主要分为三个层级,“体”和“教”在微观上指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中观层面为竞技体育,各种学校,在宏观上则是体育管理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其次是转向渠道多变,面对如何转型这一主题,我国学者各抒己见,李波认为我国体育发展路径经历了分离、游离、体教结合、体教融合四个阶段。吴建喜,池健通过研究从可行性和必然性两方面分析了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嬗变。王登峰则从体教融合的价值,学校体育的发展,积极运动员的成长三方面进行论证,继而提出三大建议:整合青少年赛事体系,以三大球为重要实施领域,构建体教高度融合体系。在此,暂不谈体教结合的时代背景,形成模式和后人评价,单谈从结合到融合,这一字之变,所蕴含的部分启示。
首先体教融合源于体教结合,是其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持续发展,各要素微调乃至重构的结果,微调的是体育和教育两个系统的战略位置,重构的是对于人才培养的传统认知。在某种程度上,体教结合和思政课程皆没有达到初衷,或者是说效果甚微,由此诞生出新思想。课程思政和体教融合的理念不谋而合,课程思政是在体教融合语境下一种全新的模式,是为了弥补思政课程效果不明显,与其他课程割裂等不足,体教融合和课程思政都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全方位的人才,课程思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课程思政转向思政课程,这是新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仅符合社会诉求,还顺应了时代规律,即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深刻回答。课程思政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去引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接班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涉及到的主体不变,依旧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三大主体,难点在于该系统中,对要素的合理配置。基于此,可以明确,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难点并非单一,而是多元;另外《纲要》也指出“三主”: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由此可看出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体育教师如何精准的把握价值引领,巧妙的穿插思政教育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