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共生,分析其具体内涵和特点是出发点和基本前提。
(一)大数据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内涵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高校为活动场域,以施教者有目的的隐性施教和受教者无意识的无形受教相统一而进行的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中渗透性、潜隐性和实践性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而大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工具,舍恩伯格指出其特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Volume(容量大)、Variety(种类多)、Velocity(速度块)和Value(价值密度低),即“4V”。大数据可以通过直观可视的数据反馈,实现数据掌控的全面性和事态发展的预见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一方面,施教方必须将教育目的寓于各种活动、文化、传媒和管理载体,隐藏施教方的实际目的;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受教方对于显性的、具有较强目的性的教育会生发一种认知心理,对异于自身思维认知系统之外的思想“入侵”,会自发地产生排斥和抵触情绪,即“自我免疫效应”。因此,对于受教方,需要尽可能地强化其对教育目的的非认知心理,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有效化解受教方对教育目的的“自我免疫效应”。综上所述,大数据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共生是指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施教方运用大数据准确掌控受教方的心理动态,淡化受教方对教育目的的心理认知,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潜隐化、无形化,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过程。
(二)大数据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特点
大数据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教育工具直接作用与教育方法间接渗透的统一。工具与方法是连接认识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武器,具有重要的中介价值。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已经渗透于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所处的世界便是一个数据世界,大数据更是作为一种数据处理工具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大数据的融合过程中,具有渗透性、间接性的隐性教育方法和具有直接作用性的大数据教育工具实现了价值共振。第二,教育内容规范明确与教育形式动态多变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二者辩证统一于具体的实践过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形式多样、动态多变的鲜明特征,往往会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随着大数据的应用,利用大数据分析教育数据的相关关系,挖掘出符合预期的受教方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规范化、明确化,实现教育内容规范明确和教育形式动态多变的有机统一。第三,教育过程潜隐无形和教育结果可视可感的统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蕴涵着潜隐性的视听熏陶育人,是受教者的一种无意识接受的教育过程,而将大数据运用于数据结果的量化,可以实现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之结果的具象化,达到可视可感的直观效果,实现教育过程潜隐无形和教育结果可视可感的交互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