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五育融合的理论探索
 
更新日期:2022-10-31   来源:   浏览次数:9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五育融合的思维方式:系统性思维和复杂科学思维夏商西周时期,六艺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已经基本涵盖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各个方面,以其文武兼备,

 
 (一)五育融合的思维方式:系统性思维和复杂科学思维
夏商西周时期,“六艺”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已经基本涵盖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各个方面,以其“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在我国教育历史长河中绵延多年。西方的“七艺”以及“骑士七技”也囊括了诸育。可见五育融合的思维方式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生长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思想和实践中提出了七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系统性思维”作为一种沟通理论和实践的全局性、整体性思维方式,可以为“五育融合”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五育融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在全局育人这个整体目标的统摄下,内部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互关涉,具有非加和性的特点,也就是说,首先它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呈现在大众面前,在这个前提下,五育内部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堆砌在一起,而是在保证整体运作效能同时,探寻五育内部有效融合的方式。
当前学者们提出的三种融合范式“育内融合、育间融合以及跨育融合”和两种融合的方式、方法“积极的融合、消极的融合”都为五育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思维路径,但是具体怎样落实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系统性思维力求在整体的统合下,发挥各要素的最优属性,与经济学中的帕累托定律不谋而合,“五育融合”即可以借鉴这一思维模式,在不使其他任何一育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至少使一育获得更好地发展,比如: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形成某育“试点校”,A实验小学校长毕业于名校的学科思政专业,具有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B实验中学体育特长生很多,并且每年都有以个人特长进入省级队伍或者国家级队伍的学生,在传统应试教育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这些学校不可能成为以德育或者体育为典型专业的学校,而在“五育融合”的视域下,是否可以打破常规思维,以国外的一些典型实验学校作为蓝本,将此类学校打造为“五育融合”的明星学校?为促进这一政策的落地生根,可以选择与高校签署协议,定向入学。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一个州的社会学科教学目标”。
复杂科学思维主张按照事物本来的复杂面貌去认识事物,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盖尔曼、安德逊等人进行深入探讨,突破了自然科学追求的线性思维和还原论。“五育融合”教育理论可以用复杂科学的视角认识教育活动。在“五育融合”的整体教育目标下,内部的教育机制有自己的运行过程,教育活动面对丰富的教育情境和鲜活的教育主体,“五育融合”在不同的单元组织、课程或者任何发生场所又有各自的侧重点。复杂科学思维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路径,即教育人的活动并非简单的各育各显神通,而是构成了育人的学科群和整体。
(二)五育融合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针对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劳动分工造成的“劳动异化”和人的片面发展,卡尔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将实现个人高度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从而社会整体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所指的全面发展是个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顺应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而提出的“五育融合”有其自身的逻辑必然性。纵观西方教育发展史,从古典时期智者派提出的“七艺(前三艺)”,到柏拉图《理想国》中建构的教育体制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论,历经启蒙时期教育思想家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和赫尔巴特均从不同视角论证了各育在全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到了现代时期,斯宾塞和杜威围绕“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展开了激烈论争,由此开启了新的课程形式,不啻为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五育融合的理论探索

下一篇: 五育融合的理论探索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