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文化自信与山东“民间小戏”
 
更新日期:2022-10-31   来源:   浏览次数:9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山东省是文化大省,齐鲁大地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尧舜禹时期开始,山东就是华夏民族生活的主要地区,从原始歌舞、拟兽扮演,到商汤的巫风傩祭,汉

 
 山东省是文化大省,齐鲁大地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尧舜禹时期开始,山东就是华夏民族生活的主要地区,从原始歌舞、拟兽扮演,到商汤的“巫风”“傩祭”,汉代“角抵戏”,唐代“百戏”,宋代“勾栏”“瓦肆”里的杂剧和南戏,元杂剧,明代四大声腔和弦索小令,一直到清代的时调小曲、地方戏都十分繁盛。每一个历史时期,山东戏曲的发展都紧跟时代、不断翻新。山东戏曲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地域特色,形成了以鲁中戏曲文化、胶东戏曲文化、沂蒙戏曲文化、运河戏曲、黄河三角洲戏曲文化为中心的五大戏曲特色区域。在这五大戏曲特色区域内又分别形成了梆子腔、肘鼓腔、弦索腔、道情及其他戏曲腔调。山东的地方戏曲以山东地方音乐、舞蹈为载体,并吸收借鉴了其他姊妹艺术的特色,形成了独具山东风土人情的戏曲艺术门类。山东地方戏曲凝聚了齐鲁文化思想内涵,同时也是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在山东地方戏曲中,吕剧作为代表性大戏名扬四海。但在民间还流传着以扽腔、东路梆子、茂腔、哈哈腔等为代表的二十多种民间小戏,也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这些“民间小戏”植根于人民生活,极具生活气息。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背景下,“民间小戏”的生存和传承,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赋予“民间小戏”文化自信
作为贴近百姓生活的“民间小戏”,已经成为百姓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这些“民间小戏”承载着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伦理、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同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形态,亦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文化基因的功能。以山东“民间小戏”——东路梆子为例,其既能演绎《三国演义》《水浒传》《铡美案》《隋唐演义》等古典政治、军事题材,也能利用《杨三孝打鞭》《逗亲家》《二蛋闹牛》等民间题材传达百姓心声。东路梆子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杂揉了昆腔、扬州乱弹、娃娃腔等曲牌唱腔,赋予婉转优美的文化艺术气质[3]。东路梆子历史悠久,是古老剧种之一,流行区域较广,在山东省内影响较大。2006年“东路梆子”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渊源赋予山东人民文化自信。
(二)醇厚的乡土文化基因赋予“民间小戏”生活气息
山东省“民间小戏”题材大多来源于本地生活,极具本土化特质。“接地气”的乡音乡调更是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这也是众多“民间小戏”的乡土特色所在。例如流行于山东省博兴县的“民间小戏”——扽腔,其名字就是根据生活经验而来。扽腔演唱使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式,时强时弱、时高时低、时粗时细的腔调像极了打水用的轱辘,因此得名“den(三声)轱辘”,而后逐渐定名为“扽腔”。清康熙年间,“杜兰喜扽腔”流行于博兴县高渡村,由民间艺人杜兰喜在民间演出过程中不断改编、创作而来。“杜兰喜扽腔”即成为扽腔最初的萌芽形态。当时百姓对扽腔曲目《王小赶脚》等曲目非常喜爱,甚至痴迷到“听杜兰喜的声儿,丢了纺花车儿”的程度。扽腔多以赶考、生活琐事为主要题材,如《西京》《风筝记》《两亲家顶嘴》《安安送米》等,浓郁醇厚的乡土文化无处不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文化自信与山东“民间小戏”

下一篇: 文化自信与山东“民间小戏”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