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接受美学理论和期待视野简介
 
更新日期:2022-11-01   来源:   浏览次数:13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接受美学(aestheticsofreception)又称接受理论(aesthetictheory),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欧洲的文学研究重点从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作品的接受和

 
 “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又称“接受理论”(aesthetic theory),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欧洲的文学研究重点从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作品的接受和影响。它将读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的具体阐释、接受度和传播效果的影响。1982年,以德国康慈坦斯大学文学史教授、文艺学专家汉斯发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为标志,接受美学成为一个独立学派。“接受美学”又被称为“读者回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强调读者是任何文本的构成要素,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阐释和评价与作品及作家形成联动,共同建构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读者的“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是接受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视野”包括文学和生活两大部分:生活的“期待视野”包括读者的社会历史环境、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生活经验、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文学的“期待视野”则是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对文学规律的认识和审美观等。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的读者具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千差万别。因此,作家在创作时,就必须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比如他必须考虑读者是否能理解、阐释、欣赏其作品的文学题材、表达方式和引用案例等。如果他以往的习惯表达是当代读者不易理解或接受的,那他就要重新分析读者的“期待视野”,调整表达方式,促进作品的接受和传播,因为只有被读者接受和理解,作品才完整,才有了生命力。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接受美学理论和期待视野简介

下一篇: 接受美学理论和期待视野简介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