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两山”理论的文化蕴涵
 
更新日期:2022-11-04   来源:   浏览次数:11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也是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也是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大理论创新,破解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难题。“两山”理论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萌芽时期;第二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进一步表达了以“两山”理念为依托,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的美好愿景,并引起强烈反应的升华时期;第三个阶段,党的十九大从国家战略高度上对“两山”理念进行阐释,使其成为现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的延伸时期。两山理论是“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兼顾理念、以“生态优先”的前提理念及“生态经济化”的转化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影响,“金山银山”经济效益需让位于“绿水青山”。“两山”理论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给出美丽乡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并造福于全人类,创造新时代生态思想价值。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转化理论
“两山”理论阐释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协调共生的方法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过程是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是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与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有和谐统一的深刻内涵。
(二)“自然秩序”与“精神秩序”的重塑理论
“两山”理论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本质上是多元包容的生态观的倡导。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既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也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两山”理论是在人与自然双向互动中,确立相对平衡的追求,这种平衡的本源在于“文化”架构起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自然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桥梁。
(三)“现代化”与“生态化”的合建理论
“两山”理论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相互融合的思想路线,是对生态文化与经济社会的一体化的认知。将绿色文化产业与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相融合,实现“五化”协同发展。“现代化”与“生态化”的有机统一,优先突出人、自然和社会的完整性,为全球和谐的文化秩序提供发展样本。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两山”理论的文化蕴涵

下一篇: “两山”理论的文化蕴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