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概念和教学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为解决我国高校“思政课程”长期存在的“两张皮”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两者的价值契合确定了方向和定位。
1、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育人价值上的融合发展。
育人是指受教育者经过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思政”承担育人的“智”,达到树人的教育目的;“思政课程”承担育人的“德”,达到立德的教育目的;把“树人”导向和“立德”引领内化到各个教学环节和学校的教育事业中,在育人的价值上形成合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大学要做到 “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新时代背景下,育人的目的和内容更加系统全面,更需要两者的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育人目的和育人过程的统一,成为实践“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
2、“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课程体系上的融合发展。
任何专业在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上都需要将“教书”的知识传授和“育人”的价值引领统一结合。“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过课程体系创新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构建思政体系,创建协同育人机制,从培养教师在课程思政认识理念上的一致和全面提升教师的自身专业课程理论水平与思政理论水平等方面,实现各种专业理论课与思政课的全课程渗透,有机统一专业课教学的知识与价值,实现思政教育的显隐结合,破解专业课和思政课“两张皮”设置,缓解思政课的“孤岛困境”。
3、“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教学方法上的融合发展。
以往“思政课程”多以“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实现政治理论的教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学生的获得感差,单一的评价模式也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缺失。因此,近年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平台、社会实践和课堂实践教学等教学手段,将“思政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要素渗透到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教育中,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融合发展,使受教育者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营养,促进其智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步提高,实现对专业知识内化的同时形成独立完整的思政精神,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多元化背景下,更好地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政治“三力”,从而更坚定地为下一个百年目标服务。
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只有“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实现价值契合,形成协同效应,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的合力教育,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