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民航特色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实践
 
更新日期:2022-11-07   来源:   浏览次数:7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和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航空类学生岗位特点,引入专业特色的思政元素。如引用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图片,关联举例安全会议,入

 
 (一)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和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航空类学生岗位特点,引入专业特色的思政元素。
如引用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图片,关联举例安全会议,入侵飞机系统事件,关联737MAX-8客机空难事件。
(二)将线上和线下进行衔接,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进课程思政教育。
线上可以加入与思政元素相关的生动的图片、声音或视频,并可以讲述与知识内容关联的思政事件或案例,录制利用思政元素解释课程内容的相关知识,对思政要素来说不容易进行缺失,线下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并通过过程及生产与思政相关的程序及思想。如讲述循环时,线上录制视频,引入大兴国际机场图片或视频,并通过中飞院张恒老师助圆人生梦想的案例阐述循环原理,线下对课程内容进一步阐述,提出与思政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while(条件);语句块; 和 while(条件)语句块 ;”区别。
(三)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特点总结出一套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法,如素材法、产品法、引用法、关联法、探究法、原理法等方法进行总结和提炼。
(四)教学评价重组,通过与线上学习结合,自主学习、实践过程、思政思想成为主要考察方面。
受原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约束,课程的教与学基本上是围绕固定知识点进行的,教师往往采用“模板题”的模式去教学,学生常常依靠“模板题”的方式去学习,不但不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更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五、项目建设目标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经过对计算机科学专业、动力、飞构等专业学生长期的教学实践,整体教学评价优秀,有机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专注度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其对于在课上、发散性地融入思政育人要素这一设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特别是文学文本和历史故事的讲述上,主要的建设目标有以下几点: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
线上学习规避了只有老师填鸭式教,学生满贯,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强,实现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勇于发现,再发现,深入挖掘知识的同时,实现了学习模式的改变。通过线上的知识点反复学习,巩固,课堂过程中案例实践,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升华,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升华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并再线上和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引入思政内容,因此,在课程思政改革中,要体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抓住“90后”、“00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推动的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寻找民航特色案例,做到理想与实际的结合
教学模式中加入思政元素,找到学生感兴趣且与专业学科相关的案例,学生的在对未来个人发展方向上有明确的认识,将学习积极性与目标相结合,在情感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在价值观上有个冲击,激励学习动力,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不是生硬的搬入马列等知识,而是首先要熟悉所建设课程,在知识中深挖思政元素,同时不但注入了价值观等思政内容,而且让知识学习变得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以线上线下混合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做到显性与隐性的结合
思政课大多采用的模式是“显性教育”,但在课程思政建设不同,更趋向于“隐性”教育,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潜移默化的引入思政元素,引领学生的思想,并对价值观进行升华,显性和隐形结合,在显性的思政课中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所讲授内容,在课程思政中又能对思想升华,两者相互补充。
(四)做到国家与个人的结合
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同学们通过接近身边的实例,了解自己行业的相关事例,对未来有很好的憧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所处行业的重要性,以及自己行为的责任性,甚至在日常的为人处世中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将个人行为和国家思想相结合,并且以日后的努力和实践感到自豪,让学生们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
(五)专红并进,做到智育与德育的结合
就目前的教育来说,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体现的不仅仅是智育,同时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不断摄入了德育活动,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德育和智育进行紧密融合,将两者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动力,增强成就感的同时,对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作为铺垫,更在实践过程中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民航特色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实践

下一篇: 民航特色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实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