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众科学与幼儿科学的内涵
大众科学也被称为社区科学、群体科学、众包科学或者志愿等业余(或非专业)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关于大众科学有很多的学者对其进行定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阿兰·欧文对大众科学的定义。阿兰·欧文将大众科学家定义为“科学公民的概念产生于向公众开放科学和科学政策过程的必要性”。通常人们公认大众科学的定义是指公众成员参与收集、分类、记录、分析科学数据的实践项目。大众科学是由广泛的大众参与和应用丰富的形式收集大规模的数据。大众科学可能是常识,可能是生活中所见到的东西,对其进行收集、分类和应用。
科学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而逐步传入幼儿园,我国幼儿科学教育便是利用专门设置的自然课程开展。一九三二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幼稚园课程标准》,将科学课程正式纳入幼儿园课程。一九三五年,中国第一部幼儿科学《幼稚园自然》图书问世。一九三六年,国家教育部修改了课程标准,把“自然科学课程”更名为“常识”课。一九三七年,发行了一套专供中国幼稚园教师参考的科学课本教法《幼稚园常识160课》教科书。自此,为中国的幼儿科学教育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系统。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它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本文采用此定义描述幼儿科学教育。
(二)大众科学与幼儿科学的关系
幼儿科学教育与大众科学存在叠合关系。大众科学(Citizen Science)有别于科学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有序知识系统的公众科学形式。是公众成员参与收集、分类、记录或分析科学数据的实践项目。大众科学是以大众成员在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生态智慧为基础,是一门生活化的科学。幼儿科学是大众科学中的分支学科,它叠合大众科学中的“经验”,以直接的感性经验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以此来帮助幼儿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原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然而,大众科学与幼儿科学虽有一定的叠合关系,但他们的内涵和外延均有不同,大众科学所涉及范围广,且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生活经验也包含抽象理论性的知识。而幼儿科学教育必须是经验科学,必须从幼儿的经验中来,要到幼儿经验中去,服务幼儿经验。